龜齡村

龜齡村

龜齡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社口。這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命運坎坷,經歷了屢次的變遷。這裡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是有些淒清。但村中的古老傳說,千年古寺———龜齡寺,以及與朱熹等歷史名人的淵源卻仍可看出它過往的輝煌。

基本信息

龜齡村  

 龜齡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社口。這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命運坎坷,經歷了屢次的變遷。這裡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是有些淒清。但村中的古老傳說,千年古寺———龜齡寺,以及與朱熹等歷史名人的淵源卻仍可看出它過往的輝煌。 龜齡村村名的由來,就與村中千百年來流傳著“九頭金龜落洋中”的傳說有關。村民章付明說,相傳村中有九隻靈龜頗為神秘,只有三隻靈龜能被人所見。其中三隻若隱若現,而剩下的三隻更是神秘,一直隱藏著,不願讓人一睹它的真容。龜齡村轄有龜齡、溪南、福洋自然村。而龜齡村的歷史是最為悠久的。早在1000多年前,村中就有人居住,也建起了寺廟。但後來不知何原因,人們都搬到了別處。直到300多年前又陸續遷進章、陳、林等姓,村子也漸漸地興旺起來。雖然龜齡村地處福安北部,是一個比較偏僻的鄉村,但在古時,它卻地處交通要道,名曰“馬頭市”。僅從這一稱呼,當初的繁華景象就可略窺一二了。它是福安通往壽寧及浙南的古官道驛站,而古道旁的那條老街就是當時經濟中心。曾經這裡商賈雲集,茶行、客棧、布店、肉鋪、酒肆、藥房等店鋪林立,商貿往來十分活躍。如今這條老街卻已殘破不堪。但從沿街古樸的店面布局、裝飾,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的繁榮景象。在龜齡村村頭有一座古樸的石拱橋,它連線著老街與水泥鋪設而成的新路。橋頭豎著一塊石碑———“龜齡橋碑”。這座橋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石拱橋長約20米,寬約3米,由能工巧匠建造的這座石拱橋,在200多年後的今天,仍堅固如初,把龜齡村與外界連線在一起。站在這條歷經了200多年滄桑的古橋,不禁遙想起當年車水馬龍的盛況。而隨著南北交通狀況的改善,這條橋便和老街一樣逐漸冷落下來,成了千年龜齡村歷史的一部分。到龜齡村就不能不去龜齡寺。這是一座千年古寺,也是一座歷經坎坷的古寺。據《福安市志》記載,唐鹹通元年(860年),龜齡寺在龜灣始建,是福安市現存16座建於唐代的寺廟之一。由於歷經1000多年,所以這座寺廟曾多次輾轉重修。此後,“大躍進”時受到衝擊,部分被拆去建煉鐵廠,1960年至1965年曾作為綜合廠生產車間,文革中正常宗教活動基本停止,1966年後寺廟先後成了大隊部、宣傳隊、知青點地址。1981年後落實宗教政策,龜齡寺這座千年古寺才得以恢復。1984年在翻修廚房挖地基時,挖出了6斤古錢幣,據考證是1400多年前的唐代文物,十分珍貴,寺尼便將銅幣悉數交縣文化館保存。龜齡寺還出土有唐宋年間的石雕刻,有6塊大小不一的石刻,上面雕刻有花鳥魚蟲圖像,造型古樸,神態各異。它們大多被當成基石,放置於佛像的底座。而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石龜像,因歷經滄桑,石龜頭部已經損壞,據傳大約重約二三百斤。而它也可稱得上是龜齡寺的“吉祥物”。在寺尼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這座石龜像。龜身雕刻的栩栩如生,但遺憾的是,這隻龐大的龜像只有龜身而無頭。在龜脖處有明顯的斷痕,頭部為何斷了已無從考究了。龜齡寺原本有許多關於龜的雕塑,但隨著歲月洗禮,如今能見的僅存這一石龜了。據說,1166年南宋樂清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王十朋路經長溪(今福安)來到寺中,十分喜歡該寺並取自己的字“龜齡”二字為寺名。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寺面積只有約500平方米,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兩座大殿,一座膳房,一座宿舍。雖然寺廟不大,但古樸的建築、幽雅的環境,讓人遠離世俗的喧囂。寺內的梵音古韻,更是令人流連忘返。相傳,南宋理學家朱熹,以及他的得意門生也是後來的女婿黃乾都曾在龜齡村講學過。而朱熹到此講學緣於黃乾。他們講學的地點就是千年古剎“龜齡寺”。據《福安市志》記載,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朱熹曾到社口龜齡寺講學。為何本在朝廷當官的朱熹會到偏僻的龜齡村講學?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慶元黨禁”禍起,韓侂胄、京鏜一派與趙汝愚、朱熹一派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韓侂胄一派最終獲勝,先後將留正、朱熹、趙汝愚罷免出朝。朱熹被奪職後,還遭到奸人的迫害。為繼續訓學藝徒,續其道脈,朱熹遂於慶元三年三月應古田籍門人林用中余偶、余范等人的邀請,來到古田杉洋藍田書院講學。此時,在長溪龜齡寺講學授徒的黃乾(1152~1221年)字尚質,長海察陽(陽頭)人。聞悉朱熹講學杉洋,立刻前往藍田書院投師,並留在朱熹身邊協理教學。慶元五年,在黃乾與門人楊楫勸說下,朱熹來到長溪龜齡寺講學,黃乾仍侍從其左右,問難不倦,勤學好問,深受朱熹的器重,並得到他的真傳,“名冠朱熹得意門生楊復,林湜、高松、陳駿、鄭師孟、龔郯、張泳之首”。龜齡村目前有700多人,大多以務農為主,也有不少人外出或經商或打工。社口是福安市茶葉重鎮,龜齡村村民主要收入也來自茶葉,因此,村落周圍有著漫山遍野的茶園,每日天蒙蒙亮,就有村民忙碌於茶園之間,村落顯得祥和而恬靜。這秀峰山的千年古村,一度繁華一時,而今繁華過後,村落尚留靈秀山水和千年歷史沉積,呈現出另一派寧靜之美。[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