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思禮

龔思禮

龔思禮,30年前任中國國家建委(現建設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長,主編了建築抗震設計手冊(精)/建築結構設計系列手冊。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龔思禮,30年前任中國國家建委(現建設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長,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龔思禮通過對唐山大地震中建築震害的總結,並借鑑唐山大地震的經驗教訓主導修訂了中國建築抗震標準。

回憶地震

龔思禮 龔思禮

唐山發生地震的當天上午9點,時任中國國家建委(現建設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長的龔思禮正在上海市主持一個會議,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進來,對他耳語幾句,他走到隔壁接了個電話,對方在電話那頭說:“唐山發生了大地震,幾乎所有的房屋倒塌,抗震所已經派出小組趕赴現場。” 之後,龔思禮從上海返回北京,先去考察了天津房屋損壞情況,然後趕往了唐山。

10年後,龔思禮帶領他的同事做出了對唐山大地震中建築震害的總結,並在隨後借鑑唐山大地震的經驗教訓修訂了中國建築抗震標準。

7月24日早上,龔思禮做客搜狐聊天室,就唐山大震前後建築抗震能力以及中國房屋抗震設防標準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反思建築

現年78歲的老人、當年任中國國家建委(現建設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長的龔思禮感傷不已。國家地震部門以前對唐山定的建築防震標準是抗6度烈度,顯然,對於9度烈度以上的強烈度地震,那些房子就像紙糊的一樣!在後來的測定中,烈度為11度的極震區的面積約為47平方公里,裡面沒有一間房是依然站立著的。

震後,中國對唐山的教訓進行了充分的總結。上世紀50年代,民用建築一般是不考慮防震的。1966年邢台地震後,國家建委成立了抗震部門,制定了一個房屋抗震標準,但只限於京津地區使用,北京抗8度,天津抗7度。這份在教訓中不斷完善的規定,經過1974年、1978年、1989年三次修訂之後,在2001年7月形成了全國通用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並成為國家標準。

地震元兇

龔思禮 龔思禮

當年,地震波破壞了唐山市的65萬餘間房屋。由P波和S波組成的地震波上下左右震動,先是P波擠壓拉伸岩石,帶來地震的第一輪破壞;隨後,更具破壞力的S波把建築物從地基上拉倒。中國國家地震局的黃相寧,從1967年開始,跑遍了唐山-灤縣-承德一帶的燕山山脈,進行地應力、跨斷層測量。李四光明確提出:那裡有一條明顯的剪下狀斷裂帶。跨斷層研究是一項複雜的、艱辛的野外工作,規模不等的斷層大則數百、上千公里,小則不足一米。

活動的斷層是地震的元兇。黃相寧說:“我們做地震預測的理論依據來自老前輩李四光,他早年提出了地震假說,認為地下的岩石積累了應力,超過了彈性極限,就使岩石發生斷裂,產生斷層,形成地震。地殼裡有很多斷裂,它好像一所房子,也有一個結構。在這個結構裡面,最受力的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地球上的斷層多如牛毛,有的是有規律的,但有的卻毫無章法,誰家的房子都有可能坐落在一條活動的斷層上。按照李四光的觀點,在第四紀末期有一次地殼運動,即東亞運動。通過衛星資料,可以看到斷裂帶是棋盤狀分布的。黃相寧提出了“東亞構造體系”,從北京通州區一所普通民房地下延伸到上海寶山鋼鐵廠一角,從山西大同某處礦井的壁沿到江蘇南京玄武湖下,有兩條明顯的大斷裂帶。歷史上的數次大地震,就發生在這兩條線上。

主要著作

龔思禮 龔思禮

龔思禮主編了《建築結構設計系列手冊》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工程建設,重大的地震災害,還有可觀的抗震科研工作,提供了許多的抗震設計經驗和成果,這是本手冊編寫的背景和基礎。

龔思禮參加《建築結構設計系列手冊》編制工作的大多是參加《規範》修訂工作或從事本專業的設計、科研和教育多年的專業工作者;本手冊的出版希望能對從事設計、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同行,在理解和套用《規範》方面有所幫助。

《建築結構設計系列手冊》共設十篇,根據新頒布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01)編寫,對規範內容作必要的闡述,並對設計原則和方法在規範的基礎上作補充和引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