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龔橙(1817~1870),字孝棋,又名孝拱,號昌瓠、石匏,別號半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為 龔自珍的長子,半倫是他晚年的號。所謂“半倫”者,是言其無 君臣、父子、 夫妻、 兄弟、 朋友之道,只愛一個小 妾,五倫去了四倫半,故曰半倫。這個人比他老爹龔定庵,更加風流自喜,目中無人。他生於上海道署,關於他的出生,還有一段頗為離奇的傳說。上海道衙門左近,有一寺名曰三塔寺,初時未建寺時,是一個水潭,廣約畝許,深不可測。當地人傳言,潭底下有一亂穴,時常有精怪出沒。有一天,一個高僧路過這裡,大約是看出什麼了吧,就在潭側結壇誦經,一誦誦了三天三夜,那精怪就受不了了,現身壇前,是一條龍,伏在地上乞恩。高僧說,你若是能讓潭水立時乾涸,讓我在這裡建一座寺廟,我就饒你一命。這就是三塔寺的來歷。定庵夫婦中年乏嗣,往三塔寺求子,甫一入門,定庵夫人便恍惚看見一條龍向她撲來,驚慌而返,就有了身孕。所以可想而知, 龔半倫的出世,在龔家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史稱龔半倫幼而好學,天資絕人,於藏書無所不窺,為學問浩博無涯,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語,好為 狎邪游,頗似他老爹的風流本性。稍長,隨龔定庵入都之後,他很是結交了一些色目人,經常與他們一同出遊,牽 黃擎蒼,彎弓盤馬,居然一胡兒。色目人泛指當時在京城的一些少數民族。他又和他老爹一樣,通滿洲、蒙古、 唐古忒多種文字,甚至在英國大使面前說 英語時竟使英國大使大吃一驚,但是一試不售,即斷棄科舉之念,終身不再應試。聰明、風流、有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酷。生平故事
龔定庵活著的時候,對父叔的文字均不屑一顧,常罵其叔為不通,其父為半通。到了他死後,他兒子龔半倫,也學他的樣子,動不動就拿出他的文稿,隨意改動。不過他比他父親龔定庵,又多了一點名堂,那就是每當改稿之時,都預先將其父的木主置於案前,每改動一字,都用竹鞭敲擊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矇後人,云云,頗具戲劇性。他晚年流寓江表,窮困潦倒,卻依然恃才傲物,揮霍放誕,和往日沒什麼兩樣。彼時李鴻章剛好也在上海,憐其才,哀其貧,每月派人送去二百兩銀子,拿這二百兩銀子,龔半倫照樣吃喝嫖賭。他那“半倫”,就是在上海納的一個小妾,傳說為滬上名妓,所以能夠專寵。又一說,給他幫助的,並非李鴻章,而是一個名叫楊墨林的富豪,其人性格狂放,出手闊綽,日揮千金無吝色,龔半倫就靠他接濟,維持一種狎妓放舟、詩酒風流的生活。楊墨林死後,龔半倫失去依靠,淪落到賣父親的藏書字畫為生。他的妻子,其時也在滬上,十多年同城而居,龔半倫卻從不和她見面,亦不通音問。兩個兒子,偶爾去看望他,一樣會遭到斥逐。他和他的同母弟龔念瓠,也是多年不來往,形同路人。
這些都還無所謂,畢竟名士派頭。而龔半倫最不為世人所諒的,是庚子之變,他為英法聯軍帶路,火燒圓明園。初時,他混跡於上海,不知通過什麼關係,結識了英國公使威妥瑪,被威氏招至幕府,周鏇於旅居滬上的外國人中,由是洋人呼龔先生而不名。據說威氏很賞識他,行動有護衛跟從,月致萬金。所以到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龔半倫就自告奮勇,將聯軍引進圓明園,並且搶先一步單騎直入,取金寶重器以歸。這是典型的漢奸行經,為天下人所側目。後來,他將這些寶物的百分之一,運到上海變賣,用作嫖資,狂嫖濫嫖,結果發狂而死。所謂發狂,是梅毒侵入了大腦。民初蔡東藩的《清史演義》,將他寫得十分不堪,就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網上也仍然有很多關於他的帖子,將他罵作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個人確實無恥,據冒鶴亭《孽海花閒話》載,英國公使威妥瑪在禮部大堂議和時,龔半倫也赫然在座,席間對大清的談判代表恭親王奕訢,百般刁難。恭王氣憤不過,質問他道:龔橙你世受國恩,為何為虎作倀?!誰知龔半倫並不尷尬,反而厲聲說:我父親不得入翰林,我窮到靠外國人餬口,朝廷於我龔氏,何恩之有(他這時似乎已經忘記當年曾國藩請他出仕的往事了)?!恭王瞠目不能言。怪不得人們都說,從來有取錯的名,沒有取錯的號,這龔半倫果然是無君無父,不忠不孝,荒唐絕倫。帶累得其父定庵,也遭人譏嘲,指他子不教,父之過,污了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