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頭庵鄉位於辰溪東南部,沅水中上游,與漵浦、懷化接壤,距縣 城50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87畝,其中旱地3009畝,水田7178畝。全鄉共轄13個村,1個區委會,1.6萬人。近年來,該鄉將蔬菜生產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因地制宜,面向市場,突出特色、形成規模”的思路著力搞活蔬菜生產,舞活龍頭,實行一體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促進了基地建設,加快了致富步伐。自1995年以來,全鄉農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8%,1999年達到了4000萬元,其中蔬菜產值占4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22.3元,去年達到1468元,其中蔬菜收入占53%。2000年,全鄉蔬菜種植面積達5500餘畝,總產值達1700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1600多元。蔬菜種植已成為該鄉獨具特色的支柱產業。 幾年來,該鄉走過了一段轉變觀念,開拓進取的艱苦歷程,開創了一條致富之路。
經濟
該鄉由於資源匱乏,人多地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鄉城經濟發展緩慢,1986年以前,全鄉人平純收入不足300元,是全縣有名的貧困鄉。窮則思變,九十年代以來,該鄉廣大農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尋找新的致富門路,但苦於山上無林,地下無礦,不可能憑藉大自然的恩賜而使人們早日脫貧;工業基礎薄弱,更不能以擴散產品為主的方式來發展鄉鎮企業。為此,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土地平坦肥沃和農民種植蔬菜的傳統習慣,發動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蔬菜生產,開始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1997年,全鄉種植辣椒、黃瓜、西紅柿等品種5200畝,且集中連片,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總產值1200多萬元,占全鄉農業總值的三分之一;全鄉人均收入1167元,其中蔬菜收入607元,占52%,居人均各項收入第一位。
產業結構
依託水土光熱資源優勢,該鄉組織菜農奏好奏響調整結構“三部曲”:一是改變傳統耕作制度,推行“菜稻菜”、“稻菜菜”輪作。在常年菜地推行間作、套種,增加輪作和複種指數,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目前,該鄉已有四種耕作形式:即辣椒和晚稻輪種,辣椒和棉花套種,黃瓜、西紅柿和晚稻套種,西紅柿和水稻輪種。二是改良品種結構。隨著人們消費心愿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市場需求也從過去量的增加變為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高。因此,該鄉積極改良品種結構,增加優質蔬菜的生產和供應,由以前的單一品種向名優系列轉變,使蔬菜品種從起初的4個增加到目前的近20個。三是培植拳頭產品。目前,該鄉生產的蔬菜品種有辣椒、黃瓜、西紅柿、西葫蘆、大白菜、長豆角、茄子、芹菜等,其中辣椒、黃瓜、西紅柿種植面積按單季計算已突破1萬畝,西紅柿畝產量高達6000公斤,逐步形成了“多村一品”的拳頭產品。
服務手段
為了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該鄉注重念好“三字經”:一是“比”字經,即比農科知識的掌握及運用。通過舉辦全鄉性的農業科技知識競賽和“賽瓜會”、“賽椒會”等,掀起全鄉農民學習農科知識熱潮,使該鄉湧現了大批的種菜能用。同時,鄉農技站每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0多期,培訓村民3000多人次,印發各類技術資料近5000份,並常年設立科技諮詢服務台,提高了新技術的普及率。二是“穩”字經。鄉里專門成立了“系列辣椒研究會”,樹立了100多戶科技示範戶,在引進、推廣名優品種和新技術時,始終堅持穩產穩收的原則,確保菜農利益不受損失。在引進新品種時,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貨,堅持先試種後推廣,先由科技示範戶試種,成功後再推廣,目前,全鄉良種覆蓋率已達90%以上;在引進新技術上,從原來的常規技術栽培到後來的地膜覆蓋,再到現在的大棚栽培技術,都是由科技示範戶先引進,掌握後再帶動全鄉農民推廣。三是“巧”字經。即大力發展設施栽培,利用塑膠大棚,地膜覆蓋和遮陽網降溫等先進技術,生產反季節蔬菜,提早或延長蔬菜上市時間,既可巧妙避開汛期洪澇災害,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去年,該鄉各類塑膠大棚已發展到近5000個,面積1500多畝,生產形成了規模,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流通環境
農產品只有順利通過市場關,才能實現其價值,而農民也只有通過引導,才能有組織、有秩序地進入市場,直接參與經營。為此,該鄉構築了多途徑、多形式的銷售載體,形成了生產與銷售相連線,本地與外地相溝通,公司與農戶相結合的大流通格局。同時注意“抓兩手”,一手是“走出去”,一手是“引進來”,即一方面積極派人到廣州、長沙、株州等15個城市了解信息,推銷產品;另一方面又築巢引鳳,內抓管理,外樹形象,著力整頓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創造寬鬆環境,對前來收購農副產品的商販免收管理費,在生活上還提供食宿方便,並成立了治安小組,嚴肅查處摻雜使假,哄抬物價的不法行為,嚴厲打擊車匪路霸,為外來商販保駕護航。近幾年來,該鄉工商所、司法所、派出所共抓獲並處理了欺行霸市、敲詐勒索和毆打外地商販等違法犯罪分子10多人次,從而使該鄉的蔬菜流通秩序良好,外銷暢通無阻。目前,該鄉已在全國建立了130多個銷售網點,全鄉已有5個村140多個村民安裝了程控電話,加快了信息溝通,促進了銷售工作,亦推動了蔬菜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