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角池

龍角池

揭西縣塔頭鎮有一行政村,名叫龍光村,是由龍角池、塗港、潭尾三個自然村合成的。現有人口2800多人,屬中等村落,主村龍角池。上世紀50年代前是個織造床蓆的鄉村,家家戶戶都是織席廠,人人都是織席工人。

龍角池村

織席 織席

龍角池村,外人一律稱之為“牛角池”。因為村之前,有一個像鉤鐮彎的長池塘,面積近20畝,從村南一直繞至村北,這個池塘南頭寬,北端尖,形狀酷似一隻水牛的長角,人稱之為“牛角池”。村子也因池而得名,但本村人卻認為稱“牛”不雅,有點蠻橫之意,應稱為“龍”才高貴。故自稱為“龍角池村”。往後便各有叫法,沿用至今。

林氏一姓

村中居住林氏一姓,上世紀50年代初,還不滿千人,據說村創於清初,從何而來未得其詳。從其輩序看,可能不是同一地方來的,村民品性淳樸,待人接物帶有豪爽之氣,有尚武精神。村中設有武術館,聘南枝拳師。村民夜間及閒暇,多來此練習武技,故男人多會舞刀弄棍。春節期間,村民組成舞獅隊到村內外拜年及表演。隊員個個拳腳靈活,出手迅猛,越高竄低,輕靈快捷。尤其是尖串與藤牌對打,翻滾跳躍,進退敏捷,場面又驚險又精彩。他們練武,為了自強,也為了健身。故雖身懷武技,從不惹事凌人,鄰里和睦相處。 龍角池村地處小平原,但耕地有限,雖每年三造仍是缺糧,故以祖傳織床蓆為副業。全村戶戶都有織席規(機),織出的草蓆銷售揭陽縣內外。揭陽有二村織造床蓆 ,梅雲賚畔和龍角池村。賚畔專織整(淡)水草蓆,但龍角池產量多,名氣大。龍角池村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織草蓆。草蓆的主要材料是鹹草,鹹草產於炮台、地都榕江出海的河灘上,有一米七八高,每年收割兩次,初割的鹹草青綠色,比筷子還粗,長條無杈。割後按其長短分類,越長越值錢。用薄刀把它破均勻兩片,曬乾後成淡黃色,捆成把,每把50斤左右。不夠一米長不能織席的鹹草,賣給市場捆綁貨物。龍角池人有專門購銷者,用木船到出草地方購買,載到村中零售給村民。村民拆開後再按長短分類,分成大床、中床、小床各級,又按草質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上規(機)。織草蓆的另一材料是小麻繩,用作草蓆的“經線”,鹹草則作“緯線”,其原理與織土黃麻布一般,不過更為簡單。小麻繩經過木梳,綁在木機上下方成經線,鹹草噴濕作緯線,不用稜子,用一根長竹子引帶鹹草穿過經線,用木梳扣緊,鹹草頭尾兩條相間,以便席面平衡。一機兩人操作,工藝簡單,一天能織兩張席。織成的席坯,經曬乾後再上機把它催緊密,不留小縫隙,剪去兩邊余草,頭尾麻繩結實,便成為一張草蓆。有的還印上花紋、圖案作為結婚床蓆之用。這種草蓆,稱為“鹹水席”,還有一種“整水席 ”,就是當地村民於海邊灘地挖來鹹草頭,在農田中培植,經兩年後,鹹草去掉鹹質,成為“整水草”,織成的床蓆,不會潮濕,經久耐用,又能保護人體皮膚,但價錢要比鹹水席貴三幾倍。

習武避病

龍角池人天天半坐半蹲在席規旁,怕對骨骼生長有影響,故夜間練武以為調節。婦女們則多紡小麻繩,終日無歇,有時鄰居幾人,在一起談笑,手紡麻速度很快,小孩則將麻皮撕裂成麻絲,供紡“經”用。解放初,多社會運動,多開民眾大會。汽燈一亮,婦女們帶紡車、麻絲,利用開會前紡起“經”來,小孩也帶麻皮來撕,邊聽會,邊工作,十分珍惜時間,龍角池人真是十分勤勞。由於鄉村副業收入較多,成為周圍比較有錢的農村。織席副業,至上世紀70年代,外地蒲草軟席傳入,便大受影響。

龍角池村地處五經富河下游,地勢較低,每逢北山暴雨,五經富河容納不下,山洪橫溢,塔頭、東園、棉湖郊區便成澤國。所以龍角池村人不論男女老少,個個悉水性,會游泳。村中房屋,全是三合土結構,且有木板樓,以防備洪水,減少損失。

每年春汛,河水漫上麥田,有各種魚類都湧上田中產卵,大的10斤20斤,小的也有5斤左右。龍角池村人平時準備好罩,趁雌雄魚在產卵時,便把魚罩罩下,有時遇到大魚,罩它不住,一掙扎便罩翻人仰。水只沒膝,人便搶著大魚在田中翻滾。有人用鐮刀亂砍,有人用魚標投擲,場面十分緊張。引來許多看捕魚的,買魚的,鄉間驟然便熱鬧了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