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肉[龍肉:聊齋志異篇目]

龍肉[龍肉:聊齋志異篇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肉》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原文

姜太史玉璇言[1]:“龍堆之下[2],掘地數尺,有龍肉充牣其中[3]。 任人割取,但勿言‘龍’字。或言‘此龍肉也’,則霹靂震作,擊人而死。” 太史曾食其肉,實不謬也。

注釋

[1]姜玉璇:姜元衡,字玉璇,即墨(今山東省即墨縣)人。順治六年進 士,曾任內翰林宏文院侍講、江南主考等職。見同治《即墨縣誌》卷七。太 史,明清兩代習稱翰林為“太史”。

[2]龍堆:地名,疑指白龍堆,天山南路之沙漠,沙堆形如臥龍,無頭有 尾,高大者二三丈。

[3] 牣 (rèn 認):滿。

譯文

太史姜玉璇說:“天山南麓的沙漠中,有個叫白龍堆的地方,從地上挖下幾尺以後,看到裡面盛著滿滿的龍肉。人們可以任意去割,只是不能說出‘龍’字來。若有人說‘這是龍肉’,就會有霹靂震響,把人擊死。”姜太史就曾經吃過這種肉,的確不是荒謬之談。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