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龍泉鎮位於黑龍江巴彥縣東北部,距縣城16公里,地處駱駝砬子山腳下,巴窪線公理穿街而過。龍泉鎮歷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人煙,形成集鎮後,商賈雲集,工貿興隆。成為當時巴彥縣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龍泉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鎮內街道整齊,白色路面橫貫東西大街,路旁樓群林立,商貿雲集,新型城鎮已經初具規模。全鎮共有戶數8052戶,人口29395人,其中:農業戶數7734戶,農業人口28453人,人均耕地面積4.1畝,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全鎮共有勞力15107人,其中:男勞力8113人,女勞力6994人。 全鎮有線電視入戶率完成70%,住房磚瓦化率55%,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為4%,3個自然屯1258人能夠吃上安全水。
歷史沿革
龍泉鎮,原名“天增泉”。後因龍泉河環繞其境,故改名“龍泉”。清代晚期,1852年(清鹹豐二年),始有人煙,隸屬呼蘭城守尉管轄。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劃歸呼蘭廳管轄。1878年(清光緒四年),有名為張振祿者來此領荒墾殖,逐漸形成村落。1883年(清光緒九年),揣萬寶於此開一燒鍋,名“天增泉”,後演化為地名。清末,1905年1月(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劃歸巴彥州管轄,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隸屬第二區。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月,改隸巴彥縣管轄,仍屬第二區。東北淪陷後,商賈雲集,形成集鎮,始稱“龍泉鎮”,隸屬第二保,1939年1月改設龍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月,設定龍泉區。1948年11月,改稱華山區,1950年改為第五區。1956年3月,設定龍泉鄉。1958年9月,改稱龍泉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將原華山、通達鄉併入龍泉公社。1959年4月,劃分為龍泉、華山兩個公社。1984年2月,將龍泉公社改為龍泉鄉。同年8月,改設龍泉鎮。
自然環境
龍泉鎮面積146.4平方公里。東部為淺山丘陵區,有蒙古山余脈富大山、駱駝砬子山、成志溝山等。其中:成志溝山高海拔564.3米,是巴彥縣的最高點。駱駝砬子山為巴彥、木蘭兩縣界山。山深林茂,樹木蔥鬱,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通山頂。玉皇廟石刻、抗聯活動遺址,殘垣斷壁猶在,每逢夏日,遊人絡繹不絕。西部平原區。以農業種植為主。 龍泉鎮轄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有耕地面積166450畝,其中:水田面積13350畝,全鎮共有林地面積4340畝。
資源優勢
龍泉鎮依山傍水,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部山區蘊藏著豐富的青石礦,總蓄量1.5億立方米,年開採量可達到3萬立方米,山沙年開採量1.6萬立方米;河流豐富,還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有待開發;林木總蓄量40萬立方米,樹種以松、楊、榆為主,還有珍貴木材黃波蘿、水曲柳、柞樹、白樺等原始林木。在茂密的森林裡,有黑熊、野豬、狐狸、狍子、飛龍、山雞等80餘種珍貴的野生動物,有人參、黨參、地龍、五味子、刺五加等珍貴藥材百餘種。龍泉鎮東部駱駝峰的“雷壁古洞”、“駝峰夕照”是巴彥縣“十大景觀”的其中兩個景觀,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是我縣的主要旅遊景區,可修建大型的滑雪場,期盼有識人士來投資興業。
經濟發展
龍泉鎮以農業為主,是商品糧重要產區,種植作物以玉米、大豆、穀子、高粱為主。鎮黨委、政府在確保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產業,實現縣委確定的“半壁江山、豬坐殿”的戰略發展思路。生豬飼養量在7.4萬頭,以黃牛、生豬、羊、家禽為主的養殖業成為農村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從第一產業中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鎮黨委、政府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年有組織的輸出富有勞動力6500人左右,創造勞務收入8000萬元。勞務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龍泉鎮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居全縣各鄉鎮的首位。1983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工作先進集體,1984年鎮文化活動中心被評為全國民眾文化活動先進集體。2006年,龍泉鎮福鄉村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級試點村,現已建成10000平方米高等級農民文化休閒廣場,是全縣最大休閒廣場。2006年,鎮黨委、政府爭取資金670萬元,易地新建龍泉中學,泉中學,新樓寬敞明亮,軟硬體設施全縣一流,全校教職員工正在為爭創省級一類學校而努力工作。
區位優勢
龍泉鎮農業生產多年來始終堅持科學興農之路,廣泛套用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藥,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產量穩步增加,多年來給國家的糧食生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畜牧業生產不斷壯大,全鎮建起黃牛繁育基地6個,養豬專業屯4個,養蜂屯3個,養羊專業屯3個,養肉雞基地1個。教育、有線電視、通訊、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現有2處中學,1個標準化幼稚園,11處國小,有線電視入戶1544戶,固定電話總數3400部。中心衛生院設備齊全,保證了全鎮廣大民眾醫療保健的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完備,鎮內主街白色路面和地下排水工程已建成使用,巴窪線白色水泥路全境通過,鎮、村、屯交通十分便利。商服、居民住宅樓已達到40萬平方米。農機修理、門窗加工、食品加工、商飲服務、木材加工等個體工商戶124家。全鎮城鄉經濟活躍,市場繁榮、物流、人流暢通,已經具備了現代化的農村小城鎮規模。
勞動力輸出
龍泉鎮現在勞動力13939人。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剩餘越來越明顯,因此,加大了勞動力輸出工作,今年在外地建立固定用人單位9個,輸出過去7500人,年可收入4500萬元。勞務人均收入6000元。一抓基礎建設,規範勞動力的管理,把勞動力建檔立卡,推動了勞動力轉移工作。二抓能人帶動,發揮能人效應,通過鄉友會,利用本地在外埠從事做官、經商、公司法人等能人的優勢,主動聯繫,找用工單位。三抓技能培訓,壯大輸出群體,依託巴彥農廣校,針對所需工種進行企業技能培訓,使輸出的人員都掌握一技之長,提高了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四抓信息反饋,構築信息平台,積極尋找市場需求信息,聯繫用工單位,建立了輸出對象、市場需求、技能培訓的“三位一體”的輸出模式。
行政村介紹
龍泉村簡介:龍泉村位於龍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巴窪公路白色路面在村內穿過,交通便利。全村是長方形,均平原地,土質肥沃,黑土層深。全村幅員面積42839畝,其中,耕地面積28264畝,下轄8個自然屯,16個村民小組,農戶1563戶,總人口5900人,勞動力3149個。全村以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加工業、飲食服務業、勞務輸出等為主,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支柱。同時,縣有供電所等14家機關企業,鎮轄一中等12家單位座落在龍泉村內,使龍泉村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長安村簡介:長安村位於龍泉鎮西北部,少凌河南岸,西岸巴中線公路,全村土地低洼,土地肥沃,是稻米主產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全村幅員面積31715畝,其中,耕地面積21861備,下轄12個自然屯,19個村民小組,農戶1182戶,總人口4460人,勞動力1160個。全村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以流動商販著名,主要行銷毛皮、羽絨等,成為鎮內一個較富裕的村。
平原村簡介:平原村位於龍泉西南部,南與巴彥鎮接壤,巴東窪白色路面在村內橫穿。全村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黑土層深,盛產玉米、大豆,是糧食主產區,全村幅員面積34658畝,其中,耕地面積25866畝,下轄7個自然屯,18個村民小組,農戶1269戶,總人口4935人,勞動力2715個。全村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糧食就地轉化,養殖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經濟收入的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陳家崗屯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仔豬、育肥豬基地,遠銷哈市、大慶、河北省等地。
福鄉村簡介:福鄉村位於在龍泉鎮東南部,駱駝峰腳下,南與巴彥港鎮接壤。全村地勢東高西低,以丘陵淺山為主,土質脊薄,糧豆產量不穩定。全村幅員面積41648畝,其中,耕地面積26384畝。下轄5個自然屯,18個村民小組,農民1504戶,總人口5880人,勞動力2515個。全村以勞務輸出為主,每年有1200人常年在外打工,已成為農戶收入的主導產業。同時,著名的駱駝峰旅遊區,每年都吸引數千人來此觀光,具有豐富旅遊市場資源,前明可觀。
銀河村簡介:銀河村位於龍泉鎮東北部,北與鎮東鄉毗鄰,東與木蘭縣接壤。全村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土質非常脊薄,糧食以玉米、大豆、雜糧為玉,但是產量極不穩定。全村幅員面積43218畝。其中,耕地面積28255畝,下轄11個自然屯、17個村民小組,農戶1750戶,總人口6800人,勞動力3300個,是全鎮面積最大,人口數多的村,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等已經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