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汪洞村

龍汪洞村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特色產業。

基本信息

村莊概況

東鄰篆角 ,南鄰西疇海子 ,西鄰魁母甲村,北鄰麻巫村 。轄龍汪洞、小長箐、波莊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73戶,有鄉村人口4121 人,其中農業人口4121人,勞動力27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620人。全村國土面積 54.55 平方公里,海拔 1,357.00 米,年平均氣溫 15.80 ℃,年降水量 1,200.00 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339.00 畝,人均耕地 0 .8 畝,林地36,436.40 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29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養殖、二三產業 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265 戶通自來水,有 80 戶飲用井
龍汪洞村衛生院
水,有 727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8.3 %)。有31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6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38.6 %和9.3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9 戶(分別占總數的 6.7 %和 407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3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5 輛,拖拉機 4 輛,機車 48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37畝,有效灌溉率為 4.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02 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2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3戶;建有小水窖11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4 戶。全村有 12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5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4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2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841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衛教育

該村現有農戶873 戶,共鄉村人口4121 人,其中男性2109 人,女性2012 人。其中農業人口4121 人,勞動力
龍汪洞國小
2765 人。該村以苗、彝族為主(是苗、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620人,彝族1240人,其他民族2261 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340人,參合率 56.8%;享受低保 537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16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30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4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3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76 戶,占農戶總數的8.7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5 人,在校學生207 人,距離 鎮中學30.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7 人,其中小學生207 人,中學生0 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4 個、圖書室 1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4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6 個,下設 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3人,少數民族黨員 21 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2人。該村黨支部 2005 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9 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5 個,共有團員 75人。該村團總支2004 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村莊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39.00 畝(其中:田453.00 畝,地 2,886.00 畝),人均耕地 0.81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
種植業
等作物;擁有林地 36,436.4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24.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49 畝,主要種植 油桐.油茶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66.00 畝,草地 9,405.00 畝;荒山荒地 31,925.00 畝,其他面積 655.00 畝。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9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52萬元,占總收入的 29.9 %;畜牧業收入 140萬元,占總收入的 27.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934 頭,肉牛 92 頭,肉羊 215 頭);林業收入 118萬元,占總收入的 23.2 %;第二、三產業收入 91萬元,占總收入的 17.9 %;工資性收入 15萬元,占總收入的 2.9 %。農民人均純收入2040元,農民收入以 種養殖、二三產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5.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04 人(占勞動力的 3.7 %),在省內務工 20 人,到省外務工 84 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8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5.9 %。

文人風俗

該村委會民族文化獨特, 底韻豐厚,各種民族工藝品,土特產,傳統節日,傳統服飾,風俗習慣等等爭奇鬥豔。驚心動魂的"鬥牛節"能讓你感受到彝家人的質樸與豁達;"祭龍節"更是讓人有一種懷念古代英雄的悲壯,具有深厚的彝家禮樂內涵。

發展重點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160 萬元。進行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建設。建設了4個新農村。力爭到“十一五”期未,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995元增至1600元。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較為滯後;
2、醫療設施落後,衛生服務水平較低;
3、勞動者素質較低。
4、農業灌溉用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從各方面爭取資金,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大力發展種植業及家庭豬、雞養殖業。
3、合理安排勞務輸出,促進打工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