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桑一號

龍桑一號

龍桑一號是果、葉兼用桑品種,用戶可根據用途確定栽桑方式。栽桑養蠶,每畝產葉量800kg;作為果桑栽植,產果量每畝1000kg,具有品質優良、果型大、含糖度高(14%~17%)、果味爽口的特點。屬於果、葉兼用桑品種,用戶可根據用途確定栽桑方式。栽桑養蠶,每畝產葉量800kg;作為果桑栽植,產果量每畝1000kg,具有品質優良、果型大、含糖度高(14%~17%)、果味爽口的特點。

基本信息

品種信息

適應地區:北緯49°以南的高寒地區。

栽培方法:1200至1400株/畝,低乾樹型養成。

該品種通過省、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該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

龍桑一號桑園 龍桑一號桑園

通過抗寒性、產葉量、葉質等一系列對比試驗、鑑定,1986年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1989年,龍桑1號通過了國家蠶桑品種審定,該品種屬中生中熟品種。

品種介紹

龍桑一號屬於果、葉兼用桑品種,用戶可根據用途確定栽桑方式。栽桑養蠶,每畝產葉量800kg;作為果桑栽植,產果量每畝1000kg,具有品質優良、果型大、含糖度高(14%~17%)、果味爽口的特點。

產量表現

據相關資料顯示,發條數多,枝條細長,畝產葉量、繭量、繭層量分別高於對照種15%;30%;31%,飼料試驗四項分別高於對照種12%、13%、11%、14%。抗細菌病比對照種強,抗寒性在吉林市對比與對照種相仿,在黑龍江省對比抗寒性強,抗褐斑病、不發日灼病。桑葉含粗蛋白27.12%,可溶性糖13.19%,適宜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栽培。是唯一能在黑龍江省北緯50°栽培的大葉形品種桑。

試驗驗證

桑園顯示了調節氣候、降低風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的社會生態效益。證明,推廣該品種可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特徵特性

龍桑一號樹型開展,樹冠大,莖長粗壯,稍彎曲,當年生長可達2m以上。節間4cm,皮呈棕褐色。冬芽飽滿,呈三角形,芽色為暗棕色。成葉心臟形,平展,葉底深凹,葉尖尖頭,葉緣銳鋸齒狀,深綠色,葉片厚,富有光澤,葉長17cm、葉幅15cm。千克葉片數400片左右。桑花小,無花柄,雌雄同株、同穗。桑果為聚花果,果色呈紫黑色,果長2~2.5cm、果徑1.3~1.5cm,單果重2.5g、桑果多汁鮮艷、果味酸甜爽口。在寒帶地區,花期為5個月,桑果熟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該品種特性:生長旺盛,發條能力強,木質堅實,葉質優,抗寒性強,抗褐斑病、桑細菌病和日灼病,較耐鹽鹼,桑葉成熟快、硬化早,適應性廣。

栽培要點

1、桑園選擇。選擇土層較為深厚、地下水位1m以下的沙壤土、壤土、黑沃土或黏壤土地種植,土壤pH在6~7為佳。

2、栽植。栽植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在春季土壤化透後、桑芽萌發前定植為宜。栽植密度行、株距為1.4×1m,每畝留苗476株。挖直徑30cm、深30cm的栽植坑,施入足量的腐熟農家肥。一般穴施量為4~4.2kg。將底肥與土攪勻後施入,苗木直立栽下,埋土深度至根頸處以上3cm左右,踏實,澆足水,待水滲下,上埋土,厚度以埋沒根頸3cm為宜。天氣嚴重乾旱時,需澆水防旱。

3、整形修剪。第1年在主幹50cm處短截定乾,主幹向四周留3~4根枝條為第1支幹;第2年距當年枝條基部50cm處剪斷,在每個支幹上部留2~3個枝條,其餘全部剪掉,為第2支幹;第3年在第2支幹上距當年枝條基部30cm處剪斷,在每個支幹上部留2~3個枝條,其餘全部剪掉,為第3支幹;成林後留條20根左右,養成小喬木型,每年剪除下垂枝、交叉枝、病枝、傷枝、枯枝和過密枝。

4、管理。摘心。摘心的目的是抑制枝條徒長,因此要在枝條開葉後進行摘心,剪掉枝條頂端5~10cm,可有效積累枝條養分,促進生殖生長和開花坐果。生長季節要多次進行除草鬆土,保持土壤疏鬆,促進生長。桑樹萌芽時,每畝施入氮磷鉀複合肥50kg。果期每畝施入氮磷鉀複合肥20kg,有利於促進幼果的膨大,提高桑果的含糖量和改善果色。乾旱時要及時澆灌,保證桑樹所需要的水分,促進桑樹正常生長發育。

5、病蟲害防治。對桑樹病蟲害要採取最佳化綜合防治。在科學管理、培養健壯樹勢、增強抗禦病蟲害能力的基礎上,要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做到適時防治。

防蟲治療

桑捲葉蛾: 桑葉展葉後,注意觀察捲葉蛾幼蟲的密度及發育情況,及時人工捕殺。桑葉展葉後,捲葉蛾幼蟲孵化未卷葉時,可採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霧藥殺,視蟲害發生量,確定噴藥次數。

桑細菌病:加強肥培管理,增強樹勢;桑樹休眠期除去桑樹枯枝落葉,剪去病枝,噴灑波美4~5度石硫合劑。

桑褐斑病: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樹勢;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桑園濕度;抑制病原,春季剪伐後將病葉集中燒毀;發芽前15天用波美4~5度石硫合劑噴灑樹幹,也可採用0.7%的等量式波爾多液噴灑。展葉後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均勻噴灑,每隔15天再噴灑1次,根據發病情況繼續噴藥1~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