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龍林山,舊稱馬名山,後考證碑文史志,更名為龍林山。位於山西省清徐縣城西北部15公里處,海拔1258米,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皆覆蓋松柏,四季常青,空氣清新。梵宇寺坐落在龍林山山麓,寺中環境優雅,花木繁盛,有一龍頭,一年四季泉水不斷,龍頭泉水甘冽異常。概述
風景文化龍林山山清水秀,景色優美,千年古剎梵宇寺座落其中部,周圍是2600多畝天然柏松混交矮化林和600多畝側柏人工林,把山巒妝扮得十分靚麗,當你身入其間,便會看到綠色和林海,其間分布著寺院、白塔、亭台、池塘,聽到各種鳥兒婉轉地歌唱。這裡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較寒而少雪,春季乾旱而有風,夏季較熱,但沒有高溫酷暑,雨季集中,秋季短暫而天高氣爽。年平均氣溫6.5℃~9℃,一月平均氣溫-7.2℃,夏季平均氣溫19.5℃~22.3℃,無霜期150~165天。年降水500~600毫米。在酷暑季節,這裡是天然的避暑勝地。這裡有個龍池洞一年四季不停地流著天然礦泉水,水中的微量無素鍶的含量,為平常水的15倍,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
龍林山的四周被白石溝、石窖溝、東梁岩溝、羊岩溝包圍著,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景觀,也是防止森林炎災的天估隔離帶。在山溝兩旁散著西石窖、東石窖、澗溝、碾底、東圪台頭、西圪台頭等六個村莊,村民們經管著葡萄園、杏園、桃園、蘋果園以及核桃、紅棗、柿子、山楂、香椿等果木和蔬菜,遊客在不同季節前來,都可以看到果園景觀,品嘗到當地土特產。
綜觀龍林山的景物分布,形成了以梵宇寺為中心,以天然柏松林為內環景觀,以村莊果園為外環景觀的三環格局。龍林山,山青水秀,松柏長青,懷中擁抱著千年古剎梵宇寺,坡上坐著唐代文殊石塔,峰頂矗立著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風光旖旎,景色迷人,一年四季,閏景如畫,是優美的瀏覽和避暑勝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裡是晉綏革命根據地的前沿陳地,我們大批隊伍曾在此駐紮。龍林山地區的廣大人民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和蔣閻政權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特別是有許多熱血青年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為了不忘過去,繼往開來,清徐縣委和清徐縣人民政府,不僅把這裡列為風景名勝區,並命為受國主義教育基地。
龍林山名字的由來,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文殊在五台山傳教,當時,五台山不是如今的樣子,五峰聳立,氣候惡劣,冬季滴水成冰,春季飛沙走石,夏季酷暑難當,莊稼經常顆粒無收,老百姓唉聲嘆氣。文殊菩薩看到此情此景,下決心要改變這種氣候。他便化作一個老者,前往東海龍王那裡去借歇龍石,因為他知道有了這塊石頭,惡劣氣候會立刻扭轉。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看到龍宮外果然放著那塊歇龍石,未到跟前,已感到有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著進了龍宮,見了龍王,他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供。因為它是費了幾百年工夫,從深海底部打撈上來的。它清涼異常,我兒子們工作回來,汗水淋淋,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他們回來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無奈,才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為了造福人間,特來求援的。
老龍王估計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骨瘦如柴的老和尚是無法遠走的,便放心地答應了他。文殊菩薩感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為成彈丸,他將石頭塞進衣袖中,施禮告別,飄然而去。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正是烈日當空、寸草難生的盛夏。當文殊菩薩安頓好歇龍石後,五峰山立刻變得清涼無比。他在清涼造了一座寺廟,取名“清涼寺”,便作為他的道場,山也隨之而叫作清涼山。
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後,在外工作的小龍們回來了。不見了歇龍石,怒氣衝天,當問清楚是五峰山的和尚取走了,便迅速追到五峰山大鬧起來。氣急敗壞的小龍們用龍尾將五峰山的峰頂都打成了平台,到處尋找歇龍石。此時,文殊菩薩出現了,他告訴小龍們,歇龍石在秘魔岩內,你們去取吧,小龍們爭先恐後地往裡鑽,小龍們剛鑽進去,文殊菩薩一念咒語兩岩便迅速合攏,將小龍們關在石縫中了。
有一條小白龍非常聰明,他想,老和尚能運走歇龍石,他也一定能制服小龍的,他沒有同兄弟們鑽入岩中,而是向西南逃走了,他邊飛邊感覺有追趕之聲。來到梗陽上空一看,西北的山中有一片松柏林,聞著異香撲鼻,便一頭衝下去,躲藏在林中,並將頭深深地插進地中。停了一會兒,覺得委憋悶,便將頭稍微抬了抬,覺得出氣順暢了。他怕文殊菩薩追來制服他,便一直藏在這裡,日久天長,小龍便化為山脈了,人們叫他龍林山。當地方言將稍抬一下頭為“圪抬頭”。因小龍的頭曾在那裡稍微抬過,所以,龍頭所在的村莊便叫成圪台了。龍液時間長了便形成一條澗水,因此,龍尾處村莊便是澗溝村。
龍林山的這條龍,龍頭所在的西北部,在東圪台頭的東南面,龍身由南向北,再向東,到石窖村西再向南,龍尾在澗溝村北面。有的文人叫他為盤龍,有的文人叫他為臥龍。《清徐縣地名志·圪台頭》中說:“傳說,此村後面的山脈似龍形,村莊位於龍的頭部,故得名‘圪台頭’。”清代知縣和羹在詩中說:“滿河白石襯青松,亂山含岈隱臥龍。”這些記載都是敘述龍林山這條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