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特色
龍家大院三面環山,前有池塘,現存古民居60餘棟,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樸大方,寬敞適用,不事豪華,很少裝飾,街巷整齊規整,巷道內不見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築門壁上的對聯,字型娟秀飄逸,含義追求恬淡自然,返樸歸真。其中一聯頗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該聯曰“居同靖節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風”。靖節先生即陶淵明,陶的居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零陵太守龍伯高“敦厚周慎”等“八德”一直在龍氏家族中傳承,這些房屋的主人——龍吟(龍啟葆)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龍家歷史名人
龍家大院百姓自以龍伯高后裔的身份遷居過來,恪守“重譜牒,敬祖宗,敦孝友,親師友,肅閨門,睦鄉鄰,急輸將,戒游惰”的家訓,數百年來,重農耕,輕商賈,並沒有在商界、政界、文藝界出多少有影響的人物。只是在民國到解放後這一段時間,一個叫龍吟的,他在新田可是很有名氣。
龍吟,又名龍啟葆。他是新田縣的第一慈善家,一生不做官,不參加任何黨派。龍吟先後在武漢美專和上海美專就讀,擅畫梅竹,為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的
學生。自1929年以來,一直擔任縣救濟院院長,並捐出500石租谷的良田作為救濟院的開支費用。還捐款和倡導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龍山學校;是全縣有名的開明紳士。解放後,開始還作為“開明紳士”被縣政府委任為土改委員會委員及政協委員,後因家裡擁有良田近8000畝,在土改時被劃為大地主,被遣送回家,據說不堪壓力,自盡而亡。隨著龍吟的去世,龍家大院建村的巨額財富的來歷,也成了一個巨大的秘密,無人能解了!
這棟建築就是龍吟的住房,為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建築,左邊是大堂屋,右邊為龍吟的住房,樓上是他的畫室了。這座建築的用鑄鐵和玻璃做窗,在當是時可以算是很現代了,鑄鐵窗經過風吹雨打仍未生鏽,可見當時工藝的精美。樓上是龍吟的畫室,可以直通後面的花園,龍吟擅畫梅竹可說與此有很大關係。(從樓上下來)走過這可以遮陽檔雨的過廊,我們來到了龍家大院的第一個堂屋,它名叫敦厚堂,龍家大院叫大堂屋。龍家大院的大堂屋,是青磚輔地,後牆有供奉祖先的地方,叫家先,上有祖先的牌位,第逢重要日子或辦重要的事情,如結婚建房生小孩等等,他們都要在這裡給先祖獻上一柱香,並向祖先禱告,祈求祖先的保佑。大堂屋裡有大天井,一般在20平米左右,兩旁為廂房,天井的功用是通風采光,聚四方雨水,水為財,這裡跟月塘的水一樣,也是財不外流的意思。天井的出水口比較隱密,古時候,人們在下水口裡養只烏龜,烏龜在裡面爬動可以起疏通下水道的作用。這裡現存龍家大院最大的清石水缸。水缸高1米2,長1米8,寬80公分,裡面可儲水,養魚,養荷花,同時也具有消防的作用,所以也叫太平缸。對面的牆是影壁,上面繪著一條三爪金龍,有驅邪禁宅的作用。繪三爪龍而不繪五爪龍,一個意思是祖先為龍姓,不忘祖先;二是五爪龍只有皇帝才能用,怕惹殺身之禍。不過敢繪龍上壁膽子也是夠大的了。
故事傳說
據《龍氏宗譜》記載,龍家大院的村民都是東漢劉秀時期零陵太守龍伯高的後裔,其始祖龍自修作為龍伯高的守墓人,大約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從零陵遷徙而來,至今有930年的歷史。由於龍氏祖先崇尚恬淡自然,返樸歸真農家生活,數百年在這裡平靜地過著農耕生活,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直到清道光年間龍雲滄以兩畝薄田起家,村里傳說,曾得一巧遇,開始發家,在龍家大院大興土木,基本建成龍家大院現今的規模。後龍雲滄的三個兒子長大並分家,其中大兒子龍達淵分得中廳數房,二兒子龍達沛分得大院左廳數房,三兒子龍達澍分得右廳數房。從此龍家大院建築格局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