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光圍

石圍,這是當地百姓對這座圍屋的稱謂。 龍光圍距縣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 這一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一著。

石圍,這是當地百姓對這座圍屋的稱謂。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一塊“龍光圍”正楷的圍名石牌。
此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口,距縣城15公里。現在,縣城至清源均為水泥公路。
古時建造圍屋,一般採用青磚或卵石,或泥磚或用“三合土”夯牆。採用條石建造圍屋的,在贛南也屬為數不多的一座。
龍光圍地處崇山峻岭之中。東面是延伸至縣城的一條七彎八拐,長達15公里的長坑。西南面與安基山的高峰之隔,西北面與全南相鄰,儘是七八百米高的陡峭高峰,有寶蓮山、尖峰嵊、西梅山等。還靠近信豐縣油山。這些相鄰的大山都是當年紅軍游擊隊活動輾轉的重要基地。清源,是1937年中共信南縣委駐地。時任縣委書記羅世珍同志等革命先輩,在此地留下了腳印和身影。
中共信南縣委(信豐、龍南)之所以能在清源扎穩腳跟,首先是鋤掉了“十姓圍”里的奸細廖振翼、廖彩亮,還鋤掉了“十姓圍”臨近的“龍光圍”的奸細譚宗堯。
故事是這樣的——
1940年7月26日晚,龍光圍演出了一場內外配合,剷除國民黨便衣情報員譚宗堯的戰鬥故事。
贛南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龍光圍附近下左坑的吳志洪在山棚紙廠里與紅軍游擊隊長有較多的接融,他成了灑源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人。後來,他還擔任了中共左坑地下黨支部書記,程龍區委書記。
當年,中共三南中心縣委領導的抗日鋤奸隊決定要鋤掉龍光圍內的奸細譚宗堯,以撥掉國民黨反動派安插在游擊區內的釘子。若不鋤掉譚宗堯這個奸細,游擊隊便無法發展壯大,不得安寧,連生存也無保障。
經調查獲悉:譚宗堯經常早出晚歸。游擊隊巧妙地在龍光圍的圍牆腳下的炮角樓下的槍眼中放一根禾槓作為信號。若譚宗堯回到了圍里在家中住宿,便把禾槓往裡面推進。若出,將禾槓往外面推出。吳荀仔和譚宗明輪流看住插禾槓標誌的變化。
游擊隊從禾槓標誌得知,譚宗堯已回到了圍屋,還在自己家中住宿。游擊隊員突然闖入譚家,急促叫門。游擊隊內外配合,順利地進入圍屋,神速地實施了抓捕譚宗堯的計畫。當時游擊隊員叫開他家的門,直登二樓譚宗堯的臥室,抓俘了譚宗堯及其母。還剿獲短槍2支。當晚,游擊隊把譚宗堯押到附近的一個山坑溝谷里果斷處死。後將其母釋放回家。
從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駐灑源的游擊隊和三南鋤奸隊都比較安全、比較平靜。
紅軍游擊隊在清源駐紮期間,缺糧、缺油鹽、缺電池,特別是缺藥品,都得到了“龍光圍”和“十姓圍”百姓的幫助。
譚姓家譜載:圍屋始祖譚德興,出資建造龍光圍,歷經十年建成。德興生於清嘉慶十年(1805),病故於1867年,享年63歲。曾獲得軍功六品。
傳說,他建造圍屋前夕,運回許多金銀財寶,人們猜測,可能是他儉樸積蓄的薪金和獎金。
龍光圍全圍均為譚姓,由本地老屋子遷此,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
龍光圍距縣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若建造此圍採用青磚,靠人挑,投資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質優等的石山。譚德興就地取材,圍屋堅固而又投資較少,一舉兩得。
這一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一著。龍光圍坐西朝東,寬52.6米,深47.7米,圍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層樓高的炮樓,顯得特別的雄偉。
四周外牆,也即圍牆高10米,靠外牆房屋為三層,圍屋內,走馬廊與炮樓層層通。房屋倚外牆而建,共64間。
圍屋開有一大門、一小門。大門直對廳廈的中央。大門寬2米,高3米,門頂為半月形。大門為三重門。外層門頁厚10公分並釘鐵皮。內兩層為木門頁,還加有橫木槓,有扣環、槓槽,層層把關、極為牢靠。門楣上設有注水孔。圍屋右側,有一小門,門寬1.2米,門高2.5米,門頁外包鐵皮。
圍內建有一門二進大廳廈一幢,分上廳和下廳,雕樑畫棟,建造工藝精湛。
圍屋四周外牆,高10米,均用長1.6米,寬和高0.3米的長方形麻條石築成。
圍屋旁,有兩條寬8米的碧溪,溪水從左坑分支流出,環繞圍屋左側的圍牆腳下和圍屋的正門前。像是護圍河。圍背是層疊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腳。青山層疊、碧水多姿、梯田層層,龍光圍如若“世外桃源”。
龍光圍建築的奇特,倍受關注,在近10年來,許多出版的畫冊中都有“龍光圍”的照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