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齦交穴 Yín jiāo(DU28)
〔釋名〕
穴位於唇內上齒齦與唇系帶連線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醫學 教育網蒐集整理
〔出處〕
《素問·氣府論》。
〔位置〕
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連線處,張口取之。
《針灸甲乙經》:“在唇內,齒上,齦縫中 ”
〔局部解剖〕
肌肉:上唇系帶。
神經:上頜神經的上牙槽前支。
血管:上唇動、靜脈。
〔類別〕
交會穴:《素問·氣府論》王冰註:督脈、任脈二經之會;足陽明胃經“入上齒中”,故《奇經八脈考》補充作:任、督、足陽明之會。
〔功效〕
開竅,明目。
(主治〕
古代記述:目痛不明,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癰中痛,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攝,口不可開,骨槽風,痙,煩滿,寒熱,口僻,癲狂,齒間出血。
近人報導:痔,急性腰扭傷。
〔方例〕
口僻:顴髎、齦交、下關。
口噤不開引鼻中:齦交、上關、大迎、翳風。
頸項急不得顧:風府、齦交。
〔刺灸法〕點刺出血,禁灸。
解剖
在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
癲狂、齒齦腫痛、唇吻強急、扭閃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禁灸。
配伍
齦交配上關、大迎、翳風,有行氣通經的作用,主治口噤不開。
齦交配風府,有疏風通經的作用,主治頸項強急。
齦交配承漿,有養陰清熱的作用,主治口臭難近。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
2、《銅人針灸經》:“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鼻塞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