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本法在具體操作方法上類似用艾條溫和灸。可分二法。1.多艾條齊灸法取艾條2~3 支,同時點燃一端。如為3支,右手拇、食指及中、無名指各挾持一支,左手拇、食指挾持一支。同時在所選的穴位及上下施灸約距1~2cm進行燻烤。如為2支,左右手各持1支,同時灸二個穴位。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施灸的時間約為15min。使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2.單艾條施灸法將單支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選定的穴位施灸,再在穴位循經線上,每個穴位上下各1cm處再進行熏灸。一般每穴約灸5min,在每穴上下1cm處再各灸5min。實際是每穴熏灸15min左右,使艾灸處的皮膚呈紅暈為宜。
上述二法,均為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風寒濕痹症,痿證等。臨床套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取穴:翳風、下關。
治法:雙穴同取,僅選患側。醫者左右手執兩根點燃的艾條,同時灸此兩穴,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度。如有條件,最好用灸架予以固定,以便熱力集中,持久施灸。每次約灸 1~1.5小時,每日 1 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日。囑患者勿用冷水洗臉,並注意患側面部及耳周的保暖。
療效:本組186例,治癒166例,好轉20例,治癒率89%,總有效率100%。其中1個療程治癒64例,2個療程治癒68例,3個療程治癒34例。
2.肩周炎
取穴:肩髃、肩貞、肩前、曲池。
治法:上穴均取,選患側。先針刺得氣。針後,雙手持2支艾條在所選穴區同時施灸,或將1寸長艾段置於針柄上一起點燃施灸,連續灸4段,使整個肩部膚紅熱透。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日。
療效:共治80例,痊癒39例,顯效32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
3.嵌頓疝
取穴:大敦、三陰交、關元、提托(經外奇穴,關元穴旁4寸,取患側)。
治法:令患者仰臥,屈膝、雙足放平,暴露足踝及少腹部,取清艾條2支,同時點燃,行齊灸法.按大敦、三陰交、關元、提托穴順序先後熏灸。每穴約灸5min,至局部皮膚稍紅,自覺溫熱後再灸下一穴位。按上述先後順序施灸一遍後,若患者症狀未愈者,可重複灸治2至3次,若3遍後尚未緩解者,可行雀啄灸法(見本章第四節)。若施灸後疼痛緩解而腫塊未消者,可配合手法回納,即術者用左手拇、食二指捏住疝塊的根部,右手拇指在腫塊底部,輕輕按揉至腫塊還納腹腔。術後令患者靜臥觀察20min。
療效:共治49例,結果:治癒42例,無效7例。總治癒率為85.7%;
4.下肢慢性潰瘍
取穴:阿是穴(局部創面)。
治法:灸前對創面行常規消毒,以2根艾條同時灸局部創面及周邊5cm左右皮膚,每次30min。艾灸時要求局部感溫熱而不灼傷創面、艾灰不落入創口為原則。創面大者,可適當延長艾灸時間。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灸完覆蓋敷料,每日艾條灸3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對淺表創面可以不加用外用藥。對創面大、創口深者,辨證施治以外用藥,如:九一丹、五五丹、生肌玉紅膏等,以加速創口癒合。另可根據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況,加服中藥。濕熱下注者,四妙湯加減;脾虛濕盛者,四君子湯加減;氣虛血瘀者,桃紅四物場加減。注意對創面紅腫明顯,有繼發感染者,不宜採用灸療。
療效:共治31例患者,結果:治癒(潰瘍癒合)29例,好轉(潰瘍縮小)1例,未愈(潰瘍創面未見縮小或有擴大)l例。總有效率為96.8%。療程最長152日,最短30日,平均52日。
5.經行口糜
取穴:湧泉、三陰交、足三里。
治法:患者取坐位,將兩支艾條點燃,分別對準兩側湧泉穴急灸,直至灼燙後調整艾條與穴位的距離,再灸5~10min,至皮膚紅暈。再對三陰交、足三里施溫和灸5~10min至皮膚紅暈。不論分型,治法相同。1日治療2次,症狀緩解後,每隔3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六個療程結束後總結療效。
療效:經治療後,病例全部有效,痊癒率為93.62%。
6.保健
取穴:神闕、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治法:以上四個穴位可以採用艾炷齊灸3壯或艾條每穴齊溫灸5min。每周灸2次。每年冬季或夏季灸3個月,堅持數年。保健者本人可以自己操作。
療效:本法適應於中老年人,體質虛弱,脾胃或腎虛者。防病養生,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