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有馬

齊景公有馬

齊景公有馬:齊景公有匹馬,那個養馬的人殺了那匹馬。齊景公大怒,拿著兵器要親自把他殺掉。晏子說:“這個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要被處死,請讓我替您列舉他的罪狀,讓他知道自己的罪了再殺掉他。”齊景公說:“好的。”晏子舉著兵器靠近那養馬的人說:“你替我們大王養馬卻殺死它,你的罪應當死;你讓我們的君主因為馬的緣故殺了養馬的人,你的罪過又應當死;你讓我們國君因為馬而殺人被四周的諸侯聽說了,你的罪過又應當死。”齊景公說:“你放了他,別敗壞了我仁義的名聲。”

注釋

原文出自《晏子春秋》,載於劉向《說苑正諫》。

圉(yǔ)人:養馬的人。

援戈:拿著兵器。

為:替。

諾:好,行。表同意。

臨:靠近。

以:因為。

釋之:放了他。 釋,放下。

仁:仁義之德。

人物介紹

晏嬰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齊景公

齊景公是春秋後期的齊國君主,原名姜杵臼,齊靈公的兒子,齊莊公的異母弟,在位五十八年,謚曰景公。

在位時有名相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邱據等人輔政。史書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史記·齊世家》,《論語·季氏篇》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高明,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

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作為君主,他不願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齊景公也和歷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的之道。

辨析

制止一些領導錯誤的過失,用過失的方式來讓其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

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馬的官吏看養,並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連養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

齊景公得知後,十分傷心,同時也很生氣,一定要派人將養馬者肢解處死。

晏子此時侍立於旁,眾臣們見君王暴怒,也不知說何是好。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後,左右的侍衛便要進前去抓養馬者。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暫且住手,自己便向齊景公請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聖堯舜肢解人,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

正當惱怒的景公一聽,大吃一驚,想堯舜是一代聖王,愛民如子,哪會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聖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內心有所慚愧,便順口說道:「從寡人開始。」侍衛們一聽,於是退下。

雖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餘怒未消,下令說:「免去肢解,將他交付牢獄,處以死刑吧。」

晏子聽了,並沒有再阻止,只是向景公作禮問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

齊景公一聽,覺得晏子的話也不錯,便答應了。

晏子於是上前,當著眾臣之面,開始數說起養馬的人來:「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條大罪:第一條,君王讓你養馬,結果不小心,馬暴斃死了,等於你殺了馬,應當判你死刑;第二條,死的馬是君王最愛的馬,應當判處死刑;第三條,君王因為一匹馬就殺人,讓全國的百姓聽說此事,必定會因此埋怨我君愛馬勝於愛人;諸侯如果聽說此事,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但是追究原因,只是由於你把君王的馬養死了,最後竟讓百姓生怨,兵力削弱於鄰國,更應當判處死刑。現在,交付獄吏,執行死刑吧!」

齊景公在座上聽後,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條條都不足判養馬者死刑,並由此也見到自己的過錯,不由喟然長嘆,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開釋他吧,開釋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感悟

人在暴怒時,常會意氣用事,說出或做出一些與常理相悖之事,未曾考慮後果便莽撞行事。齊景公在愛馬死了以後,傷心過度,一時氣極,竟要以極刑處死養馬者。雖然臣子們都知道這個做法是不對的,但景公暴怒之下,倘若強要直言相勸,只怕不但無法解救養馬者,自己也要惹禍上身。

晏子在此情急之下,能沉穩不亂,並急中生智,以善巧的勸諫,解救了養馬者,同時,也讓景公發現自己的過錯,收回成命,可以說真是智慧過人啊!

由此,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觀自己,當別人在發怒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否也會隨之起伏不定?倘若自己一開始就亂了方寸,便難以用理智的心來觀察大局,更難找到合適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這樣,反讓彼此都陷在困境之中無法出離。

除了情緒平穩之外,勸諫時,也應注意時機與方法,倘若此時的直言相勸,不但不能給予對方提醒,反讓對方更加意氣用事,便失去了勸諫的最初用意。有時到最後,反而成了雙方之間的一種爭執。於是,不如學著晏子一樣,順水推舟地幫助對方看到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當清楚明白後果的嚴重時,自然不會一意孤行。利用一點時間來讓對方平靜,當情緒平緩之後,考慮事情便會更加客觀、謹慎,於此,便可以避免很多錯誤發生。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藉此警戒自己,在暴怒之時,或是在喜極之中,不要輕易做出任何決定。古有言:「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也是避免因一時情緒衝動而做下錯事。

晏子的勸諫,不但讓我們看到他內在的修養,同時,也為他的聰明智慧所折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