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鼻異物
概述
是指由於異物誤入鼻腔所致的異物留存鼻內,甚者可伴見鼻塞、流穢臭膿血涕、頭痛等症狀的鼻部疾病。本病多見於小兒。
病因病機
兒童因無知或不慎將細小物件塞入鼻腔;或進食不慎或嘔吐時食物經鼻咽部進入鼻腔;因外傷、槍彈傷或爆炸傷異物留於鼻內;因露宿野外,小昆蟲偶然進入鼻內;醫源性異物遺留在鼻內;精神病患者自行塞入異物等。常見異物有三類:
1. 植物類 如黃豆、花生粒、玉米、瓜子、果核等異物滯留鼻腔,可致鼻塞流涕,若滯留時間較長,異物遇水膨脹,則症狀加重。
2. 生物類 小昆蟲、螞蟻、水蛭等進入鼻腔,爬行騷動,可致疼痛、出血。
3. 非生物類 紙團、橡皮、玻璃球、粉筆、紐扣、泡沫、沙石、彈頭、彈片等滯留鼻內,阻塞鼻竅,可致鼻塞流涕,甚者染毒潰爛。
診斷要點
1.病史 有異物入鼻史。
2.臨床症狀 因其異物的種類、大小及滯留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異物滯留,可出現患側鼻塞不通,時間已久,可有黏膿涕或膿血涕,並有臭味。昆蟲類異物,常有騷動爬行感。若異物進入的位置較深,損傷部位較廣時,可有出血、頭痛、視力障礙。兒童單側鼻塞及流膿血涕且伴穢臭者,應首先考慮鼻腔異物。
3.檢查 鼻腔檢查發現異物可確立診斷(彩圖15)。疑有金屬異物時,可行X線攝片協助診斷。
鑑別診斷
嬰幼兒不能明確提供異物入鼻病史者,應注意與鼻淵相鑑別。
辨證論治
本病的治療以外治為主,可根據異物的性質、形態、大小及存留的位置,採取適當的取出法。小兒不合作者,可考慮在全麻下取出。有合併感染者,可參考相關章節內治。
1. 細小異物 可用通關散吹鼻,借噴嚏將異物噴出。此法不適於幼兒,以免異物倒吸入咽喉。
2. 圓形異物 如珠子、豆子、紐扣等,可用異物鉤或小刮匙,繞至異物後方,由後向前撥出。不可用鑷子夾取,以免將異物推向深處。
3. 質軟或條狀異物 如紙團、紗條等,可直接用鑷子夾取。
4. 形態不整或體形較大的異物 可挾碎分次取出。如經前鼻孔難以取出之異物,可取仰臥低頭位,將異物推向鼻咽部,經口腔取出。
5. 動物性異物 須先將其麻醉或殺死後再鉗取出。
6. 較深的金屬異物 需在X線觀察下手術取出。
異物取出後,如局部黏膜有糜爛、破損者,可用減充血劑滴鼻,以防粘連;已有粘連,則分離後填入明膠海棉或凡士林紗條。
預防與護理
(1)提高對兒童鼻腔異物的警惕性,發現鼻塞、流臭穢涕等症狀,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貽誤時間,加重病情。
(2)醫務人員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後,應仔細檢查,並清點填塞物,以免有所遺留。
(3)發現異物,不要慌張,尤其是小兒患者,要防止異物滑入氣管,引起窒息。
(4)囑患者不可盲目用手或其他不恰當器械自行挖取異物,以免將異物推向深處,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預後及轉歸
本病如及時處理,預後良好。如肌膜紅腫甚,不做適當處理,可致粘連;異物停留日久,可並發鼻窒、鼻淵等病證;異物留置日久可形成鼻石;鼻石壓迫,可致鼻甲萎縮或鼻中隔穿孔。如異物取出方法不當,可被推向鼻咽部滑入口咽,有吸入氣管或吞入胃內的可能。
古代文獻摘錄
《普濟方?卷六十四》:“治誤食物落鼻中,及入眼不出,用皂角末,吹取嚏即出。’’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食諸物誤落鼻內候:“頏顙之間,通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嚏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