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家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
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布。這種經濟中心既可稱為區域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於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線起來這就是軸線。這種軸線首先是為區域增長極服務的, 但軸線一經形成,對人口、產業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並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點軸模式是從增長極模式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開發模式。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把產業部門集中而優先增長的先發地區稱為增長極。在一個廣大的地域內,增長極只能是區域內各種條件優越,具有區位優勢的少數地點。一個增長極一經形成,它就要吸納周圍的生產要素,使本身日益壯大,並使周圍的區域成為極化區域。當這種極化作用達到一定程度,並且增長極已擴張到足夠強大時,會產生向周圍地區的擴散作用,將生產要素擴散到周圍的區域,從而帶動周圍區域的增長。增長極的形成關鍵取決於推動型產業的形成。推動型產業一般現在又稱為主導產業,是一個區域內起方向性、支配性作用的產業。一旦地區的主導產業形成,源於產業之間的自然聯繫,必然會形成在主導產業周圍的前向聯繫產業,後向聯繫產業和旁側聯繫產業,從而形成乘數效應。
點軸模式是增長極模式的擴展。由於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也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了樣高於增長極的功能,理論上稱為發展軸。發展軸應當具有增長極的所有特點,而且比增長極的作用範圍更大。
點軸開發理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採取空間線性推進方式,它是增長極理論聚點突破與梯度轉移理論線性推進的完美結合。
模式特徵
其一,方向性和時序性點軸漸進擴散過程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動態連續特徵。是極化能量擺脫單點的限制走向整個空間的第一步。
其二,過渡性點軸開發開始將開發重點由點轉向了軸線,而多個點軸的交織就構成了網路,點軸開發成為了網路形成的過渡階段;隨著區域網路的完善,極化作用減弱,而擴散作用增強,區域經濟逐漸趨於均衡,因此,點軸漸進是區域不平衡向平衡轉化的過程。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二元經濟結構的逐漸消除過程。可見,對於區域開發與規劃實踐來說,點-軸漸進擴散理論除回答了經濟發展和集聚過程外,更重要還提供了極化方向和時序控制這一新手段。(譚雪著)
主要思路
首先重點思路開發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軸線地帶,使之逐漸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增長軸。
其次在目前國家財政投資有限的情況下,中西部應積極選取和培育有較大發展優勢和潛力的增長極、增長帶和增長中心,以此為突破口,振興中西部經濟。中部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且礦藏豐富,城市相對密集,發展潛力大。而西部的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資源。西部應充分發揮水資源、環境資源、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等優勢,從地區特色出發,迅速建立經濟成長極,對於那些可以成為增長極的“點”,不妨借鑑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實行特殊的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國、港澳台、東部的資本來投資,再現特區效應。
最後對沿邊地區實行全方位開放,使之成為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熱點,開發開放邊疆地帶,不僅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對社會安定、國家安全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需要重點建設邊疆經濟特區,使其成為沿江開放地帶經濟發展的生長點,通過高層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為邊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通過多種經濟合作形式,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促進邊疆經濟的發展。
客觀規律
點軸發展理論基本上符合生產力空間運動的客觀規律。首先,它通過重點軸線的開發和漸進擴散形式,彌補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塊式的遞進方式的不足,真正發揮主體優勢,有利於轉化區域二元結構,促進城鎮周圍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協調城市與區域及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其次,通過“點”、“軸”兩要素的結合,在空間結構上,出現由點而軸,由軸而面的格局,呈現出一種立體結構和格線態勢,對於信息的橫向流動和經濟的橫向聯繫有較大的優越性。此外,它將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避免資源的不合理流動,同時,且有助於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全國統一的市場的形成。
適用性
對於“點軸模式”的適用性,要關注以下三點:
點軸開發模式
第一,注意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第二,注意各增長極之間的經濟聯繫程度;
第三,注意發展軸的經濟合理的空間距離。
極化作用影響
當主導產業形成之後,在增長極上面將會產生極化作用,即增長極周圍區域的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增長極本身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現在一般把一個區域內的中心城市稱為增長極,把受到中心城市吸引的區域稱為“極化區域”,在純粹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進行區域經濟規劃的區域應當是極化區域。
為什麼主導產業的產生會在增長極出現極化作用?主要是由規模經濟作用引起的產業聚集作用,使增長極能夠不斷成長壯大。規模經濟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導致生產的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產業聚集一般有三種形式:由於共同利用基礎設施而獲得成本節約的聚集,由於產業鏈的產前產後聯繫而獲得成本節約的聚集,以由於管理方便引起的聚集。產業聚集將帶動科技、人才、信息、第三產業等的聚集,使產業聚集的空間載體增長極,變得越來越強大,對周邊地區的要素吸引也越來越大,從而形成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的趨勢,人們稱這為極化作用。
如果極化作用一直在強化的過程中,生產要素就會一直向增長中心集中,就不可能形成發展軸,也就不會出現“點軸模式”。(張清濤供)
擴散效應影響
擴散效應是與極化效應同時存在、作用力相反的增長極效應。其表現是,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區域擴散的趨勢。為什麼增長極的產業會向周邊地區擴散呢?
第一, 經濟上的互相依存,使增長極在產生伊始,就存在擴散效應。在極化區域的生產要素與增長極聚集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物流,由於市場交易的存在,增長極在獲取物質資料的同時,資金也同時流向周邊地區。只在兩地建立了市場經濟的貿易關係,生產要素就始終是雙向流動的,所以極化效用和擴散效用也是同時存在的。
第二,由於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增長極上的產業技術不斷發生更替。增長極存在著產業不斷更替的規律,被更替下來的產業向增長極周邊地飛轉移,隨著增長極的規模擴大和技術水平提升,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表現出來的結果是擴散效應一天比一天增大。
點軸開發模式
第三,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部門存在擴散的趨勢。對一些在增長極無法從事的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大,加入到這些產業的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擴散,以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資源開採業、倉儲業、以及傾向於原料產地的製造業等。擴散效應又被稱為“涓滴效應”,即生產的發展通過擴散而促進增長極周邊所有地方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
擴散效應會不會產生“點軸模式”?這關鍵要看擴散的方向和強度。如果讓生產要素沿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大強度擴散,比如沿一條主要交通線擴散,就可以形成一個規劃中的發展軸,形成“點軸模式”,但這隻有在政府的強勢引導條件下才能做到。
在一般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將向能夠獲得最大效益的最優區位的方向擴散,而其方向不是固定的。用韋伯的區位論的思想來解釋,就是企業總是要獲得運費最低的布局地點這一基本論斷。這樣人們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上海的產業擴散方向是江浙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不是沿長江溯江而上;目前形成的是長江三角洲都市圈,而不是沿長江發展軸。
為什麼生產要素不會沿一條主要交通線擴散?因為人們的交通運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個交通運輸的網路已經基本形成。假設對於兩個面積和人口都相等的經濟區域而言,如果人們捨去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個綿延千里的區域,單位產值的生產成本必然高於一個具有很大緊湊度的區域。(鹹彤供)
實踐意義
點軸開發理論的實踐意義,在於首先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過點與點之間跳躍式配置資源要素,進而通過軸帶的功能,對整個區域經濟發揮牽動作用。因此,必須確定中心城市的等級體系,確定中心城市和生長軸的發展時序,逐步使開發重點轉移擴散。
現代進展
在人的行為遺傳研究中,雙生兒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暈車、暈船、夢遊、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為在一卵雙生兒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有遺傳基礎,不過對這些行為的遺傳分析不容易進行。關於智力的遺傳方面,一卵雙生兒研究、智商測定和系譜調查結果也都說明了遺傳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於智力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個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而且智力測定又不象其他性狀的測定那樣客觀,所以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
人類中也有一些由於單個基因發生突變或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而造成的行為異常。例如嚴重的苯丙酮尿症(見先天性代謝缺陷)患者智慧型低下,腦電波異常,步行困難,這是單個基因突變的結果。自毀容貌綜合徵患者也表現為智力發展遲緩,全身運動發生障礙,是伴性隱性突變所致。克氏綜合徵、特納氏綜合徵(見染色體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顯下降。有人認為染色體組型為XYY的男人進入青春期後性格易變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說持有異議。
生命活動是一系列行為的總合。一定的行為既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命,也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動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後代的行為,說明自然選擇不但保留了對個體生存有利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而且還保留了保證種族繁衍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英國行為遺傳學家N.廷伯根研究刺魚(Gasterosteussp.)的精細求偶行為和雄魚為撫育幼魚而犧牲自己的行為就是著名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