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苗族洞葬

洞葬,或稱岩洞葬,是將死者遺骸置於天然溶洞內一類特殊葬俗,流行於黔桂山地。 貴州境內目前已發現岩洞葬80處以上,廣泛分布於黔中和黔南地區。 貴州境內行岩洞葬的民族主要為苗瑤系統的中苗、瑤、仡佬等族群的部分支系。

洞葬,或稱岩洞葬,是將死者遺骸置於天然溶洞內一類特殊葬俗,流行於黔桂山地。其時代早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晚至明清,迄今仍有部分民族(如荔波瑤族)行用此類葬俗。貴州境內目前已發現岩洞葬80處以上,廣泛分布於黔中和黔南地區。洞內所置棺木,少則數具,多則千餘具,其年代早可至唐宋,部分一直綿延至今,絕大多數為明清時期的遺存。貴州境內行岩洞葬的民族主要為苗瑤系統的中苗、瑤、仡佬等族群的部分支系。
我們遴選其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內容較豐的平壩棺材洞(有棺木567具)、惠水仙人橋(有棺木500餘具)、龍里果里(有棺木約200具)等3處洞葬聯合申報,其在內容、規模諸方面,均可視作黔中洞葬的縮影。因其均系苗族先民所遺(平壩棺材洞為“歪梳苗”、惠水仙人橋為“打鐵苗”、龍里果里為“紅簪苗”),且地處黔中,所以名之為“黔中苗族洞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