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潭濕地公園

黑龍潭公園有人們稱為“四美”的漢祠、唐梅、宋柏、明墓,一潭碧水自地下湧出,清澄透徹,景色幽雅。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十條蛟龍常作惡於人間,呂洞賓收服了其中的九條,鎮壓在市區拓東古幢(即古塔)之下,留下一條小黑龍住在這裡,要其為民謀利。黑龍潭便由此而得名。

建設規劃

麗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澤軍主持召開市博物院二期項目建設協調會。張澤軍強調,要博採眾長,突出特色,綜合考量,加快推進,努力把市博物院打造成麗江對外展示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會上,市文廣局負責人就市博物院二期項目建設推進情況、存在問題及下一階段工作計畫進行了詳細匯報。隨後,市國土局、文廣局、環保局、發改委、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及古城區委、區政府負責同志等參會人員,就市博物院二期項目遷出原項目建設地存在的利弊、重新選擇項目建設地點的可行性、市博物院的整體建築風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並分別發表了意見建議。最終,經過討論,為了保護水源地和黑龍潭水系,以及讓市博物院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初步決定將把市博物院二期原黑龍潭以北建設用地建為濕地公園,市博物院將整體遷建到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北面,緊鄰該校。

張澤軍指出,要結合“文化立市”戰略,讓市博物院全面反映麗江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內涵,把它打造成展示麗江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市博物院設計要立足麗江本地歷史人文特色,充分汲取外地先進經驗,博採眾長,精益求精,把它打造成麗江特色鮮明的地標建築。博物院建設要在強化功能、美化環境的基礎上,充分與旅遊融為一體,把它打造成內涵豐富的文化旅遊景區。

張澤軍要求,博物院是地方歷史文化的直接展現,承擔著歷史傳承的使命,各級各部門要放眼長遠、綜合考量,努力把市博物院打造成麗江對外展示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要高起點、高標準推動各項工作,加強組織領導,明晰責任分工,確保市博物院儘早開工建設。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宏龍佳,市委常委、副市長余敏明,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財政局局長江勇,市政府秘書長肖忠萬,市文廣局、國土局、環保局、發改委、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等部門負責人及古城區委、區政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歷史底蘊

一文亭與得月樓 一文亭與得月樓

麗江黑龍潭始建於乾隆二年(1737),其後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舊名玉泉龍王廟,因獲清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龍神”而得名,後改稱黑龍潭。詩云:“泉渙渙兮漣漪,問何時最是可人?須領略月到天心,風來水面;亭標標而矗立,看這般無窮深致,應記取雲飛畫棟,雨卷珠簾。”黑龍潭以其天生麗質,名列《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等書,誠不虛也。迎面見有一座塗金繪彩的牌樓,門口四尊石獅,肌理秀美,威武雄壯,過去守護木氏土司衙門,1966年遷此守護玉泉。進門往右,但見垂柳飄指,一潭澄碧,樹底天光雲影,樹梢樓台隱現。沿潭右堤至鎖翠橋,橋上古人有聯云:“驚濤撼樹飛晴雪,未雨垂虹臥曲波。”它生動地描繪了橋邊景致。右邊橋下三孔飛瀑,水花四濺,濤聲如雷,流向古城,玉水河畔,楊柳依依,濃蔭蔽日。往橋的左邊看,一座五孔石拱橋,長虹臥波一般,將潭一分為二,玲瓏俊美的一文亭、得月樓分別屹立內外潭心,四面臨水,有橋與岸上相連。此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樓名取自古人對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中三字。1963年重建時,郭沫若為該樓題寫了匾額“得月樓”三字及兩副對聯。

一副是集毛澤東詩詞句:

春風楊柳萬千條,風景這邊獨好;

飛起玉龍三百萬,江山如此多嬌。

另一副是郭老撰書的楹聯:
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
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
全聯僅三十字,卻寫出了麗江黑龍潭的神韻,書法遒勁而灑脫奔放,為公園增色不少。遠處玉龍雪山倒遇潭中,可見“雪山四萬八千丈,銀屏一角深插底”奇景。象山半壁也映入水中,使黑龍潭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映,景色無比秀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