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鰭枝牙鰕虎

黑鰭枝牙鰕虎

黑鰭枝牙鰕虎(Stiphodon percnopterygionus)。俗名:雙帶禿頭鯊、甘仔魚、狗甘仔。通常以2~4公分較常見,棲息於清澈又相當急流的雨林溪流, 接近海岸.吃藻類。

基本信息

型態特徵

背鰭VI-I,10~11;臀鰭I,10;胸鰭14;縱列鱗32~34;橫列鱗9~10;背鰭前鱗5~13。體頗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腹緣線較平直。頭略小,前方較平扁。吻短而平扁,前端圓鈍而前突。眼大,上側位,眼間隔略寬。口較小,下位,口裂約呈水平狀;上頜稍包被下頜。鰓裂較狹,僅達胸鰭基部下方。頰部具許多垂直的感覺乳突。體側被有較大的櫛鱗,除背前區外,頭部皆裸出無鱗。雄魚的第一背鰭第3、4鰭棘特別延長,平臥至少可超過第二背鰭第2軟條的基部後方。雌魚的第一背鰭各棘約等長。胸鰭寬大。雄魚的體色變異較大,主要呈棕色,帶有金黃色或橘色的光澤;頭部呈藍青色的光澤,眼下具一垂直的黑紋,體側各鰭後方具黑褐色斑。第一背鰭呈藍黑色或暗紅黑色。第二背鰭及臀鰭呈暗紅色,並有深褐色的點紋。雌魚呈淡米黃色而透明,體側具有2條明顯的黑褐色縱線。尾鰭基部具一黑斑。第二背鰭及尾鰭具褐色的斑點。

棲所生態

黑鰭枝牙鰕虎生活在水質較清澈的溪流河川中。喜好在稍緩流的潭區邊緣或潭頭、平瀨等水域中活動。雄魚受到驚嚇時,體色會產生變化。屬於底棲的小型魚類。常攀附在岩石面上啄食附著性藻類,或是攝食小型的無脊椎動物
台灣分佈: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以及南部各河川的中下游區的淡水域中。
最大體長:通常以2~4公分較常見,
最大可達約6公分左右體長:5.2cm
溫度:24-28c
ph值:6.0-8.0硬度:1-15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一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