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頂奇鶥

黑頂奇鶥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頭頂能豎起的羽冠、頭側和枕黑色,耳覆羽黑褐色或其黑色沾棕,後頸和頸側棕色,有時黑色羽冠下垂至後頸,使後頸亦為黑色。肩、背、腰灰褐色或為輝棕色,僅背中部略帶灰色。尾上覆羽棕色,尾呈凸狀,中央尾羽最長,往外側逐漸縮短,中央尾羽3/4長度為棕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外側尾羽棕色部分從內向外逐漸遞減,而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面積則逐漸增加。初級覆羽黑色,大覆羽基部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帶斑,其餘翅上覆羽與背同色,外緣淺藍灰色,羽端黑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翈羽緣藍灰色,外側次級飛羽外翈羽緣暗藍灰色,最內側次級飛羽棕褐色或栗色,外翈有寬的淺藍灰色羽緣。下體棕色,僅頦尖有少許黑色,翼下覆羽亦為棕色。 虹膜淡紅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基本信息

簡介

黑頂奇鶥黑頂奇鶥
黑頂奇鶥 Rufous Sibia
雀形目 > 鶯科 > 奇鶥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Heterophasia capistrata

基本信息

描述

體大(23.5厘米)而優雅的棕色奇鶥。頭黑且略具羽冠。尾具黑色次端帶,羽基部棕黃色。翼上多灰色,次級飛羽及初級覆羽近黑而端灰。體重♂36-45g,♀32-40g;體長♂188-215mm,♀197-215mm;嘴峰♂17-21mm,♀18-20mm;翅♂89-98mm,♀89-95mm;尾♂94-109mm,♀100-105mm;跗蹠♀28-31mm,26-28mm(珠峰亞種)。
虹膜-紅褐嘴-黑色;腳-粉褐。

叫聲

鳴聲為似笛聲的tee-dee-dee-dee-dee-o-lu,前五聲為單音,第六聲最低,末聲於其間。告警時發粗啞的chrai-chrai-chrai-chrai-chrai。叫聲為快速的chi-chi聲。

分布範圍

喜馬拉雅山脈至印度阿薩姆

黑頂奇鶥黑頂奇鶥

分布狀況

罕見留鳥於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可能西藏東南部(bayleyi)及西藏南部聶拉木珠穆朗瑪地區(nigriceps)也有分布。

食性

主要以甲蟲、毛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花粉等植物性食物。

習性

棲于海拔2200~2600米的混交林。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性吵嚷。絕對的樹棲型,甚活躍於多苔蘚的樹枝上覓食。常加入混合鳥群。常成對活動,冬季也常集成5-6隻的小群,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常在長滿苔蘚和地衣的樹幹或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有時也飛到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面。性活躍,善隱藏,常常隱藏在樹枝葉間,不易看見。但該鳥善鳴叫,而且鳴聲悅耳,特別是春夏季,整天在領地上鳴唱不息,鳴聲多為四五個或六七個音節的哨聲,其聲似‘弟弟去哪裡’或‘滴、滴、滴、滴’。常常聽見叫聲而難於見到鳥。

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500-2600m的針葉林混交林中,巢多置於松樹側枝上茂密的枝葉間,距地高3-15m,隱藏極好。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根、松針和植物纖維等材料構成,內墊細的草莖和根。雌雄親鳥共同營巢。每窩產卵通常2-3枚,卵淡藍色或淡灰藍色、被有紅褐色和淡灰紫色斑點,卵為橢圓形,大小為24mm×19mm。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種群與保護

黑頂奇鶥在我國僅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

野外鑑別特徵

小型鳥類,體長18-22cm。頭有能豎起的羽冠,頭頂、枕和羽冠黑色,頭側亦黑色,耳羽黑色沾棕,後頸和頸側棕色。腰棕色或灰褐色;尾上覆羽棕色,尾呈凸狀、棕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灰色端斑,兩翅黑褐色,外側飛羽表面藍灰色。下體棕色。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