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Heterophasia melanoleuca):小型鳥類,體長20-24cm。前額、頭頂一直到後頸黑色具有金屬光澤,頭側和耳羽暗褐色。上體褐灰色,尾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端斑。飛羽褐色,外翈黑色。下體幾純白色,僅胸和體側沾灰。多分布於緬甸、中國西部及中部、泰國北部和印度支那。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頰、眼先、頭側和耳羽暗褐或黑褐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深灰或褐灰色,背部褐色較濃或微沾橄欖色。尾呈凸狀、暗褐色或黑色具灰白色端斑。中央尾羽端斑深灰色,向外側尾羽逐漸變為灰白色,而且灰白色端斑亦逐漸擴大,到最外一枚尾羽幾全為灰白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緣亮藍黑色,第三至第九枚初級飛羽內翈基部白色;翅上覆羽亮藍黑色,內側大覆羽深灰色,外側羽緣黑色。下體頦、喉、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兩肋淺灰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沾灰。 虹膜褐色或淡藍色,嘴黑色,腳暗褐或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叫聲:五音節的鳴聲,前三音節音調相同,後兩音節調低。

體型: 體重♂36-50g,♀30-47g;體長♂197-239mm,♀205-235mm;嘴峰♂16-19mm,♀16-18mm;翅♂86-105mm,♀85-101mm;尾♂98-122mm,♀98-121mm;跗蹠♂27-33mm,♀27-31mm。

生活習性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習性: 常單獨、成對或成幾隻的小群在溝谷、溪流沿岸和山坡樹林中上層枝葉間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樹枝 間跳來跳去或攀緣在枝頭,有時也下到林下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鳴聲清脆、悅耳而富有變化,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常久鳴不息。

食性: 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蜂、蜻蜓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

分布狀況:亞種desgodinsi常見於中國中南部及南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區森林。

中國分布:分布於四川北部平武、茂汶、東北部萬源、東南部南川、南部屏山、雷波、美姑、西南部馬邊、甘洛、涼山、峨邊、西部康定、中部都江堰、天全、寶興、峨眉、雅安,貴州北部綏陽、西北部威寧、東北部江口、南部興義、望謨、羅甸,雲南西北部麗江、維西、保山、增口、瀾滄江與怒江間山脈、東北部鹽津、永善、西部騰衝、盈江、龍陵、潞西、永平、大理、鳳慶、鎮康、永德、景東、西南部瀾滄、雙江、普洱、南部江城、綠春、東南部蒙自、馬關、東部師宗、尋甸、中部昆明、新平和廣西西北部。

世界分布: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等地。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分布範圍
黑頂奇鶥西南亞種 四川(西南部,中部),貴州(綏陽),廣西(西北部),雲南(西北部,西部,南部)緬甸(東北部)
黑頭奇鶥藏南亞種 西藏(南部錯那一帶)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
黑頭奇鶥珠峰亞種 西藏(聶拉木地區)印度(Kumaun)

棲息環境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2500m 的山地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冬季也棲息于海拔1000m 以下的溝谷林、次 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

生長繁殖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溝谷中大樹頂端細的側枝枝葉間,隱蔽甚好。巢呈杯狀,主要由竹葉、草莖、草葉、根和苔蘚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2-3枚,卵淡藍色或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20mm×15.5mm。

種群現狀

黑頂奇鶥在中國種群數量不甚豐富。

保護級別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