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泉群

泉東側有一石拱橋,建於1964年,因泉得名“琵琶橋”。 匯波泉在五蓮泉西側,護城河南岸。 對波泉在護城河北岸,與匯波泉相對,故名。

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泉群,位於濟南舊城東南隅,南護城河東段。沿河兩岸,東起解放閣,向西長約700米的地方,共有泉池14處:依次為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繆家泉)、金虎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其中黑虎泉、金虎泉、南珍珠泉,名列金《名泉碑》。該泉群是城區四大泉群中流量最大的一個。據1959~1977年統計,泉水平均流量每日為10.1萬立方米,最大18.92萬立方米,最小為0.55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測量,每日平均流量為7.12萬立方米,最大16.02萬立方米。泉水匯流進東濼河,再注入小清河。這裡,地勢低洼。據地質部門查明,地表有20多米厚的第四紀的砂、礫石、粘土層,往下是幾米厚的閃長岩,閃長岩下面是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泉水即來自白雲質石灰岩中。

黑虎泉

黑虎泉 位於南護城河東端南岸陡壁下,北與解放閣相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這泉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穴由青石砌壘,上有巧石懸掛,下有頑石齧波,左右秀石錯落。洞穴隱露,從遠處望去,猶如猛虎吼天。泉水涌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占第二位,最大涌量約4.1萬立方米/日。水自洞中通過暗道由標高27.88米的石雕獸頭口中噴出,形似瀑布,然後流進長約13米、寬約9米的石砌方池中。此獸名為??,傳為龍之六子,性喜水,常棲水邊。池中獸頭清末僅是1個,1931年整治泉池時建為3個。池內泉水清澈,青藻漂浮。池北為一水閘,標高6.93米,水漫流形成水簾,泄入河中。昔日,泉水聲勢浩大,明朝人劉敕曾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噴珠飄練,澄澈可?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流,掛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黑虎泉(1991年10月)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瀠洄作態,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十丈外??灑人。”如今,盛水季節其氣勢如故。泉是因聲和形而得名。泉源為一深邃洞穴,內有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顯得深蒼蒼,猶如猛虎深藏。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湍擊巨石,發出粗獷的鳴響,再加半夜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驚人的吼聲迴蕩於洞中,酷似虎嘯,故名。明代嘉靖年間,黑虎泉洞穴的上方曾建有黑虎廟,廟內供奉著“趙公明”。院內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麗。清朝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載:“‘碧欄之下,寸寸秋色’,古今以為奇語,移贈此泉,洵可無愧。”如今這裡景色更佳。1965年以來,疏浚河道,整修河岸,堆疊假山,栽植各種花木,新建解放閣、黑虎泉茶社等,闢為江南式的濱河水景園。在黑虎泉洞穴上方的黑虎廟舊址,新建一處觀覽泉水的小庭院,內有茶廳、平台,憑欄可賞看泉涌及周圍景色。

白石泉

白石泉 在黑虎泉東北,解放閣南側河岸邊,西與九女泉相鄰,泉邊有潔白的自然石俯臥。昔日,泉流甚急,噴涌搖盪,衝擊白石,發出清響。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該泉出現較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夏之交,天旱,山東布政使江蘭主持疏浚河道,以祈甘霖。數日應禱,果然天降大雨,即刻從地中湧出一泉,泉周有很多白石,或出或沒於水面,似朵朵白雲,故命名為“白石泉”。水甘美如醴,既可灌溉又可飲用,居民為之歡欣。為記此事,清代書法家桂馥於嘉慶二年(1797年)秋,撰文並書白石泉碑(今碑已沒)。泉邊原建有“金山小煞”,築亭台、樓閣、寶塔、茶室等,可於此放舟垂釣,觀白鷺戲水。清代濟南人喬嶽《松石詩抄》中有《白石泉上》詩讚美說:“風滿園林月滿樓,一泉圍繞半城秋。溪西煙樹知多少?添個魚船勝虎丘。”解放初期建築已廢,但水勢尚好。盛水時節,串串水泡爭相浮出,漾溢著漣漪,與水中青藻白石相亂,編織出一幅水紋圖案,其景不減當年。

九女泉

九女泉 位於解放閣下護城河北岸,東與白石泉相鄰。泉流淙淙,松柏蓊蘢。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有載。據傳說,泉水清澈甘美,引得九仙女於風清月明之夜,來這裡浣紗沐浴,既歌又舞,歡快異常,因此稱之為“九女泉”。該泉呈橢圓形,半伸河中,自然石駁岸。泉池高出水面,清澈見底,水泡從池底冒出,裊裊升起,於水面碎裂,與綠藻交織出美麗的圖案。細流從石縫中泄入河內,與溪水相擊,如五蓮泉(1991年10月)濺珠璣。東西兩側垂柳婆娑,與泉池相映成趣。

琵琶泉

琵琶泉 位於黑虎泉西,護城河南岸。池底冒出串串水泡,於水面破裂,噝噝作響,夜深人靜聽之,猶如琵琶揚韻,故名。泉池原為不規則自然形式,1965年重新修整,池壁以青石砌成,四周石雕欄桿裝飾,水從北側出口漫溢二級石階,跌進護城河中,形如絲弦,與河水相擊發出聲響。泉東側有一石拱橋,建於1964年,因泉得名“琵琶橋”。泉南有一高閣探出岸來,名為“清音閣”。坐在閣內,既可聆聽琵琶泉發出的清越之聲,又可賞看琵琶泉的秀姿及周圍風景

五蓮泉

五蓮泉 在琵琶泉西,護城河中的南側。池底泉眼甚多,較大者有5個,水泡成簇,於水面破裂,似五朵盛開的蓮花,故名。1965年整修,為四方平整的池岸,高出河面標高0.5米,泉水湧上池口,向四周漫溢,爾後二疊而下,落於河中,如同掛簾。1986年,泉池四周改為曲岸,堆疊自然石。山石以聚為主,疊砌成島,高出水面,泉水從島上石縫中溢出,流入河中。1985年5月在泉南側河岸上建“五蓮軒”,由亭、台、廊、榭組成,規模較大,構成一組別致的景觀。

一虎泉

一虎泉(繆家泉) 在五蓮泉西,護城河南岸。因水從一石刻虎頭中流出,故名。這裡曾為清光緒壬辰科進士、翰林院編修、臨清直隸州知州繆潤紱的花園,故又稱“繆家泉”。泉水自河岸斜坡泄出,1983年作為黑虎泉公園的一個景區,整修泉池,就勢疊山理水,創構了城市山林景觀。山腳清流環繞,自西向東,三個洞穴依次排開,其形各異。泉水匯成曲池,然後跌進河中。池邊磯石橫臥,水中巨石矗立,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金虎泉

金虎泉 在一虎泉西側河中,名列金代《名泉碑》。清代時失迷。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仍稱“今失考”,但又云:有人說即在護城河北岸勝紹公司院內,亦有人說在范氏花園內。“范氏花園”今址為何處,已不明。相傳,該泉原在河南岸,水勢甚猛,由曲折小溪注入河中。泉源處由人工用山石裝飾,形式奇特,似虎非虎,故名“金虎泉”。昔日,泉側有一庭園,名曰“適園”,建於何年無考。此園沿河構築,東西狹長。園中有溪,溪上架橋,橋旁建亭。後來,園主家境衰敗,庭園荒廢,被山西商人李卓購買,加以修復,改園名為“須彌”,改泉名為“金粟”。解放前此園荒廢,泉也與岸分開,移至河中。1986年,於泉上建亭,透頂、翹角,綠瓦,因泉得名“金虎亭”。南側有三曲平橋與南岸相連,遊人可由曲橋步入亭內。匯波泉 在五蓮泉西側,護城河南岸。沿池四周,山石聚散布置,東、西、南皆為土坡,土坡以山石疊砌形成山巒。泉水在山腳下涓涓流淌,匯為小潭,兩側山石交錯,細流潺?,猶若山澗小溪。1986年于山上建“伴月亭”,亭挑出水面,躍躍欲飛,周圍綠樹垂蔭。泉、石、亭、樹有機結合,極富情趣。對波泉 在護城河北岸,與匯波泉相對,故名。池側矗立小亭,名叫“對波亭”,1985年建,因泉得名。

瑪瑙泉

瑪瑙泉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有載。位於黑虎泉東,護城河南岸。周以塊石砌壘,水泡從池底冒出,太陽一照,光彩奪目,如同瑪瑙而得名。泉水從北壁石洞中流到河中。

豆芽泉

豆芽泉 位於琵琶泉西,護城河南岸。為石砌方池。昔日,一附近居民常用此泉水生豆芽,故名。

南珍珠泉

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亦有載。在五蓮泉東北側的護城河中。串串水泡湧出似珍珠,又因在舊城內的珍珠泉之南,故名。

任泉

任 泉 位於南珍珠泉西北側,護城河北岸下,南與五蓮泉相對。以青石砌壘,水從砌石縫隙流入河中。

胤嗣泉

胤嗣泉 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有載。在金虎泉三曲小橋南端,碎石砌壘,不規則形式,水流入河中。因泉在張仙廟崖下,故取名“胤嗣”。解放後,廟傾圮,1986年重修泉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