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植物學名: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藥材學名:HerbaSchizonepetae。
中文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貓薄荷假蘇、鼠蓂(《本經》)、鼠實、姜芥(《吳普本草》)、穩齒菜(《滇南本草》)、四棱桿篙(《中藥志》)。
處方名:荊芥荊芥穗炒荊芥荊芥穗。
科屬分類
域: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唇形目Lamiales
科:唇形科Lamiaceae
屬:荊薺Schizonepeta本藥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7m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性味與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產地
採收
秋季見花穗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乾。
藥材形性
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綠色,被短柔毛,體輕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頂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內藏棕黑色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身乾,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雜者為佳。
炮製
原藥去泥屑雜草,切除殘根,搶水洗淨,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待水瀝乾,切O.3-0.5cm段片,曬乾。
荊芥穗單用花穗加工入藥,本品芳香氣烈,作用較強,尤擅於疏散頭面之風。
炒荊芥荊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制後發散之力緩和。
荊芥炭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藥者,亦稱黑荊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保貯
放箱內或其它容器內蓋緊,置乾燥處,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結串。
注意
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須搶水洗淨,不宜久潤,隨切隨曬,當天曬乾,不用火烘烤,否則香味走失,影響藥效。
主治病證
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為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藥物配伍
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配薄荷,一氣一血,可加強解表發汗之效。配僵蠶,祛風解表,治濕勝帶下等症。配白礬,祛風化痰之效增強,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配石膏,治風熱頭痛。配槐花炭,祛風止血,用治腸風下血。配升麻炭,升清陽,止出血。配大黃,清熱通便。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於祛風。
處方名
荊芥、荊芥穗、芥穗、炒荊芥、炒芥穗、荊芥炭、黑荊芥、芥穗炭、黑芥穗、荊芥穗炭等。
荊芥指生荊芥。是未經炒制的帶花序的全草。
荊芥穗或稱芥穗、生芥穗。是未經炒制的花穗。
炒荊芥是將荊芥切段後,用文火微炒後入藥者。
炒芥穗是將芥穗切段後,用文火微炒後入藥者。
荊芥炭又名黑荊芥。是將荊芥切段後,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晾乾入藥者。
芥穗炭是將芥穗炒炭入藥者。方法同荊芥炭。
商品名
荊芥、荊芥穗,以色紫、莖細、穗多而密、香氣濃者為佳。
藥用部位
本植物的根(荊芥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動植物資源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秋季花開穗綠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乾,前者稱“荊芥穗”,後者稱“荊芥”。炮製方法
荊芥:揀淨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乾。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曬乾(荊芥穗炭方法同)荊芥: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荊芥穗:摘取花穗。
荊芥炭:取荊芥段,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淨荊芥穗,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鑑別
(1)本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揮髮油測定法(附錄ⅩD)測定。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60%(ml/g)。
藥材鑑定
乾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海,上部多分技;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談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質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同屬植物裂葉荊芥Schizoncpetamultifda(L.)Briq.,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裂葉荊芥的形態與上種相似,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穗較大而疏;苞片卵圓形,帶藍紫色;花冠藍紫色,比萼片長1/2。顯微鑑定:
粉末:黃棕色。
①腺鱗頭部類圓形,8-13細胞,直徑22-108μm,柄單細胞,極短,內含鮮黃色或棕色物。
②小腺毛頭部1-2細胞,直徑16-27μm,柄短,單細胞。
③非腺毛1-6細胞,長67-810μm,中部稍窄,基部直徑22-45μm,壁稍厚,上部細胞具細小疣狀突起,下部1-2細胞有角質縱條紋。
④莖表皮細胞垂周壁薄,平直;氣孔直軸式。
⑤葉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有氣孔及毛茸。
⑥花粉粒近環形,直徑27-31μm,具6溝,外壁具網狀雕紋。
⑦果皮表皮(粘液層)細胞斷面觀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壁粘液化,胞腔小,不規則分枝,內含淡棕色物,其下色素層細胞有的向上嵌於表皮細胞間;表面觀類多角形或圓多角形,壁粘液質化,留下含棕色物的胞腔,小形色素細胞群散列於表皮組織間。
⑧果皮石細胞斷面觀1列,類長方形或類方形,界限不甚清楚,壁厚,有裂紋,胞腔星狀,解離後細胞有多數參差不齊的分枝;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狀彎曲,紋孔稀疏。此外,有果皮色素細胞,種皮細胞,導管,纖維。
中藥鑑定
中藥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1.8%,油中主成分為右鏇薄荷酮(α—Menthone)、消鏇薄荷酮、少量右鏇檸檬烯(α—Limone-ne)。地上部分含揮髮油1.3%,穗含揮髮油約4.11%,油中主成分為d-薄荷酮(d-menthone)約42.9%,消鏇薄荷酮、l-胡薄荷酮(l-pulegone)約33.9%及少量d-薴烯(d-limonene),另尚含γ-蒎烯。此外,荊芥穗中尚含荊芥甙A、B、C(schizonepetosideA,B,C),(1S,4E)-9-O-β-D-glucopyranosyl-pmenth-4(8)-en-3-one,apigenin-7-O-β-D-glucoside,luteolin-7-O-β-D-glucoside和橙皮甙(hesperidin)。中藥化學鑑定
取荊芥全草揮髮油2滴,置小試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後加1%香草醛硫酸試劑2滴,振搖混勻,溶液顯淡紅色(檢查胡薄荷酮)。備註
(1)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套用。荊芥又常用於瘡瘍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荊芥炒炭套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於便血、崩漏等症,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2)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於止血。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症;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症;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1.《本經》:主寒熱,鼠疫,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2.《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3.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4.《食療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鏇目眩,手足筋急。
6.《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7.《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8.《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9.《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藥禁忌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1.《藥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當歸荊芥治中風】
【配方】
當歸、荊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細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許,煎服。
【功效】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產後風癱。
荊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溫可祛風散寒,而其氣味輕揚,不致助其熱邪,起到藥達病所,分剔寒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