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拓跋鮮卑](/img/7/974/nBnauM3X0QjNwgTO1cjN2UjM3QTM4YDOyMTOzQTNwAzMxAzL3Y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雄鳥除頦尖端有一點白色外,其餘整個頭、頸和上胸黑色。背、肩、腰,包括兩翅和尾等其餘上體概為暗石板灰色或黑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暗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羽緣灰色。下胸和兩脅橙棕色或棕栗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為鮮橙棕色,腹部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的可達下胸中部。
雌鳥從頭至尾整個上體暗橄欖褐色,頭的兩側和耳覆羽灰黃褐色,耳羽具淡色羽軸紋。兩翅黑色,羽緣橄欖色,尾同背,為暗橄欖褐色。頦、喉白色,喉具黑褐色條紋,在兩側條紋幾乎連成線狀。上胸橄欖灰褐色具有由明顯的黑色斑點形成的縱紋,下胸、兩脅、腋羽和翼下覆羽橙棕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幼鳥上體橄欖褐色,頭頂和背具淡棕黃色或棕白色羽乾紋,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具橙棕色端斑,外翈羽緣亦為橄欖棕褐色。頦、喉黃白色,兩側各具一條暗褐色縱紋,胸、腹鮮橙棕色具黑褐色端斑,尤以上胸較密而顯著,腹至尾下覆羽黃白色,腋羽鮮橙棕色。虹膜褐色,嘴、腳蠟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0-76g,♀60-75g;體長♂194-218mm,♀196-236mm;嘴峰♂19-22mm,♀19-21mm;翅♂115-127mm,♀112-122mm;尾♂72-91mm,♀70-86mm;跗蹠♂30-34mm,♀28-33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黑胸鶇](/img/9/bc6/nBnauM3XwMjMwgzM5ADM0UjM3QTM4YDOyMTOzQTNwAzMxAzLwA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活習性
黑胸鶇屬留鳥,終年留居棲息生境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成小群。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性膽怯,善於隱蔽,常常僅聞其聲而難見其影。多在林下地面落葉層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性膽怯,善於隱蔽,常常僅聞其聲而難見其影。
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蝸牛、蛞蝓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中國雲南西部騰衝、潞西、盈江、怒江、永德、耿馬、滄源、西南部孟連、南部西雙版納、綠春、東南部蒙自、文山、富寧、西北部麗江、維西、中部昆明、景東、新平,貴州西南部興義、安龍、南部冊亨、望謨、惠水和廣西等地。
繁殖方式
![拓跋鮮卑](/img/8/392/nBnauM3X2QDO5YzMycjN2UjM3QTM4YDOyMTOzQTNwAzMxAzL3Y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