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生成

黑素生成

簡介

黑素生成是一種常見多發性色素皮膚病,其白斑處的病理表現以表皮和/或毛囊黑素細胞破壞為特徵。治療目的是為了恢復皮損處黑素細胞功能,但目前對於該病的治療相當困難,尤其是頭頂部和兒童白癜風。由許愛娥主持的課題組自1992年開始了胎盤中提取黑素生成素治療白癜風的科研攻關。

科研人員建立了從胎盤中提取黑素生成素的工藝,並在體外培養的黑素細胞及動物實驗中證實,黑素生成素能促進黑素細胞的增殖及黑素生成。臨床上,研究人員套用黑素生成素外搽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150位白癜風患者,取得了72%的有效率,對兒童白癜風的有效率為81.8%。

相關資料

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松果體產生的一種吲哚類激素。人的松果體是附著於第三腦室後壁的、豆粒狀大小的組織。也有報導哺乳動物的視網膜和副淚腺也能產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變溫動物的眼睛、腦部和皮膚(如青蛙)以及某些藻類也能合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子式為C13N2H16O2,分子量232.27,熔點116℃~118℃,化學名稱為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Lerner(1960)首次在松果體中分離出一種激素,由於這種激素能夠使一種產生黑色素(melanin)的細胞發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時由於它從5-羥色胺(serotonin)衍生而來,故取其後綴tonin,因此,這種松果體激素取名為Melatonin(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體內含量極小,以pg(1×10-12g)水平存在。近年來,國內外對褪黑激素的生物學功能,尤其是作為膳食補充劑的保健功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進睡眠、調節時差、抗衰老、調節免疫、抗腫瘤等多項生理功能。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約。松果體在光神經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轉化成5-羥色氨酸,進一步轉化成5-羥色胺,在N-乙醯基轉移酶的作用下,再轉化成N-乙醯基-5-羥色胺,最後合成褪黑激素,從而使體內的含量呈晝夜性的節律改變。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清晨2:00到3:00達到峰值。Hakola等對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種晝夜節律性變化。褪黑激素生物合成還與年齡有很大關係,它可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也可經哺乳授予新生兒。因此,在剛出生的嬰兒體內也能檢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齡時分泌量才增加,並呈現較明顯的晝夜節律現象,3~5歲幼兒的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後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於幼兒期,到老年時晝夜節律漸趨平緩甚至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