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明

黎家明

資深媒體策劃人, 文人,善書畫。曾任天津大學分校語文教師、 《天津青年報》編輯。多次擔當大型文化藝術活動和新媒體的策劃人。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黎家明自幼喜書畫。

國小四年級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紅小兵畫報》上發表組畫。

文革時期父親從藝林閣經理劉增瑞先生手中重金購得全套線裝《芥子園畫傳》和《日本浮世繪版畫》《列賓全集》,黎家明如獲至寶,不斷描摹,大開眼界。

1974年在二宮“少年之家”學習繪畫。與何家英,常工是少年畫友。

1975年國畫作品參加天津市少年美術展,並選送全國少年美術展。

1978年入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結識同學韓嘉祥成為好友。

1979年師從何延喆先生學習《中國美術史》。

1980年在天津大學建築系學習《中國建築史》,《世界建築史》並旁聽王學仲的繪畫課。王學仲曾贈草篆橫幅。

黎家明觀摩趙半知示範書法(1981) 黎家明觀摩趙半知示範書法(1981)

1981年結識詞學大師葉嘉瑩先生,此後多次親聆先生論藝,並於天津北京兩次蒙先生宴請,先生還熱情引見於畫家范曾。

1981年向天津書法名家趙半知學習書法。

1982年七月美術作品參加天津大學生藝術展。

1982年巧緣與大書家劉炳森相識,自此二十餘年成為忘年至交,書信往來劉炳森以老弟相稱。劉先生常說:家明的藝術感覺好,跟他在一起有話說。

1982年任《大港石油報》編輯,轉年任天津大學石油分校語文教師。

1986年任《天津青年報》編輯。

多次擔當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人。

1991年受范曾委託將《范曾自述》介紹給台灣出版商扶忠漢並得以在台灣出版。

曾多次在《鹿鳴》、《智囊》、《中國經濟時報》、《天津日報》、《天津青年報》等報刊發表繪畫,詩歌和散文作品。所策劃的文化藝術活動多次為《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香港《大公報》、《新民晚報》、《三聯生活周刊》所報導。

1995年辭去職務,專門從事藝術商務活動。

2009年開始為《假日100天》撰寫“聞人舊聞”專欄,凡數十篇。

經典案例

1988年策劃並舉辦全國第一次幽默小品大賽,為海內外關注。此次活動中劉亞津的小品《賣魚》選送央視春晚。

1992年策劃並舉辦全國第一次酷似名人選秀活動,其中部分節目登上央視的《綜藝大觀》。

策劃出版《今晚報讀者手冊》連續數年收益甚豐。策劃天海商廈擴建工程,是之扭虧為盈。

1995年策劃有關二戰紀念幣的新聞報導,驚動國家最高領導層,並批示督辦。

2001通過媒體批評國家《語文教學大綱》錯誤百出。

作品選編

葉淺予夫人王人美和黎家明(1981) 葉淺予夫人王人美和黎家明(1981)

《聞人舊聞. 我見王人美 》80年代初,我去北京,臨時居住於王府井大街甘雨胡同。出來進去總能見到老畫家葉淺予,我總是行注目禮,老人則會意微笑。日久,聽房東說葉淺予、王人美夫婦就住在甘雨胡同47號,還說老兩口過得不很好,總吵架,居委會也很煩等等。葉淺予、王人美對於像我這樣年齡的人當然是“活化石”一樣稀罕,遂於一個午後去47號拜訪,有些破敗的大門竟然沒鎖,院子裡也有些荒涼,屋裡也有些雜亂。牆上有一幅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的隸書。只有王人美一個人在家,很熱情,大概訪客很少見的緣故。東一句西一句聊了好一會兒。王人美因為中風說話不是很順暢。記得像是說到葉淺予捐贈的事。還說了因敦煌被點名的事,說葉淺予很光火……最後,我說要照相,王人美很高興地落座,整了整身上有些不乾淨的蠟染衣服,與我合影兩張。效果卻很不錯,保存至今。我再去北京時聽說他們已經搬家。後來,在北影聽封順先生說起王人美。有一天,她一瘸一拐拿個水瓶在北影后院蹣跚,見到封順哭腔說:封順,我要喝牛奶。封順應承:您別說要喝牛奶,就是喝我的奶我都給您擠……封順說,王人美可慘了。當時,我納悶王人美怎么住在北影?葉淺予呢?許多年後,讀了葉淺予寫的回憶錄才知道最後幾年他們二人分居了,葉淺予住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王人美住在北影招待所直到去世。

黎家明於劉炳森之瑞德草堂(1997) 黎家明於劉炳森之瑞德草堂(1997)
劉炳森信札 劉炳森信札

《聞人舊聞. 劉炳森不穿背心》  書法家劉炳森為人謙和言語直率。劉先生武清人,與我算是老鄉。有一年夏天我去北京朝陽工體北里他家裡拜訪他。因為跟劉先生交往多年很相熟,所以進門之後他讓我把襯衣脫了涼快。我說我不能脫,我沒穿背心。家裡人還說我沒有教養云云。劉先生聽後大笑:我也不穿背心,英國人也不穿背心,這跟教養沒關係,只不過是個習慣而已。《聞人舊聞. 周叔弢家的馬奶奶》 周叔弢先生是天津近代大實業家大收藏家,關於他的記述文字很多,對他的妻子兒女的記載也不少。但在周叔弢生前所居住的睦南道129號的寓所中還有一個始終都存在的老太太,卻從未被記載,她就是周家的老保姆馬奶奶。我和周叔弢先生的長孫周啟萬是大學同學,上世紀80年代為參觀他家的收藏我曾去過周家幾趟。每次都見到坐在書房一動不動的周先生和蹣跚在屋裡屋外的馬奶奶。馬奶奶已有八九十歲,神態和打扮都像另一個世界的人。據周啟萬說,馬奶奶在他家已經幹了幾十年,無兒無女,要在他家終老。大家都很尊敬馬奶奶,如同家人一般。可能是因為馬奶奶照看過幾個孫輩的原因,小輩似乎更親一些。若干年後聽說,馬奶奶被周家在北大港的一個孫子接走了,並在那裡去世,周家把馬奶奶在鄉下的侄子叫來,一起給馬奶奶料理了後事。

韓嘉祥 黎家明 張洪千 韓嘉祥 黎家明 張洪千

《聞人舊聞. 齊白石的酷女兒》   齊白石最小的女兒取名良芷,據說因為白石年事已高不打算再生,所以取名“止”音。齊良芷先生承家傳也是齊派畫家,尤以蝦、螃蟹畫得最妙。齊先生和北影老演員封順是至友,而封順和我是朋友,就這樣認識了齊先生。我去過齊先生在蒲黃榆的家。家裡養著一隻很大的鸚鵡,鸚鵡身上還拴著鏈子。看過齊先生畫畫,也看過她女兒齊媛媛畫畫,她們的畫還送給過我。有一次閒聊,齊先生跟我說:“我現在老了,不講究了,年輕時可風光呢,留飛機頭,穿火箭鞋。什麼時髦玩什麼……”我想誰都年輕過,而年輕人都一樣,齊先生也不例外。她曾經也很酷。《聞人舊聞. 富家子弟李鶴年》 書法名家李鶴年先生是個富家子弟,早年拜金石學家王襄為師。據說李鶴年當年用的印泥都是花一兩黃金購置的,其師吳玉如為別人寫字常借印泥一用。文革期間李鶴年下放到小站煤店,生活潦倒。80年代到師大講書法,接受每課5元的講課費。那年代書法家寫字收錢還羞於啟齒時,他家就有潤格明細貼於牆上,圈內大有不以為然者。不過李先生曾送我一幅非常漂亮的篆書卻分文未收。

《聞人舊聞. 張仲憤懣》  20多年前,范曾調來南開大學創建東方藝術系,之後,與張仲相識,推想是因為張仲編輯天津日報副刊的緣故。我在范曾那見過張仲,知道他們很相熟。好像是張仲為范曾編輯一本什麼書,具體詳情記不清了。後來我介紹台灣雙向式英語創始人扶忠漢與范曾認識,范曾表示希望將《范曾自述》拿到台灣出版。扶忠漢答應說沒有問題,二人自然托我處理稿件和圖片等具體事宜。後來張仲得知我在為這事兒忙活頗不以為然。有一次,在張園對面的日報大樓台階上碰見張仲,他欲言又止竟有幾分憤懣的樣子,大意是范曾不夠朋友。我沒好意思多問,始終也不知其中詳情。現在張仲先生已駕鶴西去。范張恩怨,或大或小,還是個謎。

何家英黎家明等 何家英黎家明等

《聞人舊聞. 記得少年何家英》 認識何家英大約是35年前,在二宮的少年之家。當時的少年之家美術班是河東乃至全市少年的美術“聖地”,美術精英都聚於此。像錢程、常工、邵鴻萍,還有何元東兄弟都在這裡上過課,但有些人不是來上課,而是來這裡湊熱鬧。何家英、門如山就屬這一種。門如山本是何家英的學長,看上去像哥們兒也像他的老師。處處都罩著何家英。高瘦而寡言是何家英給人留下的印象。說他們是湊熱鬧不是因為沒見他們上過課,而是當時何家英的速寫能力已經超過了授課的老師們。記得張希苓翻看何家英的速寫本一直說不錯,不錯。在當時如雲精英中何家英被視為精英中的精英。後來包括何、門在內的很多人都上了美術學院,但何家英還是一直被人們特別關注。我想並不單是因為他的速寫能力吧。那些年我每次去美院玩,常工都會引我到小何的宿舍看他的新畫,仿石齊的畫,還有《街道代表》。何家英依然是少言寡語,成熟的標誌似乎是多了一點笑。何家英的一個厚厚的速寫還放在我這裡看了很長時間,為還速寫本去了他家一趟,石牆子大街的一處臨街房。如今為人熟知的價值百萬的《米脂婆姨》當年就懸於他家有些泛鹼的牆上。

《聞人舊聞 .“八路”掌門藝林閣》 一九四九年以後,天津古玩業逐步納入了公私合營的軌道,1961年天津市文物公司成立,接納了全市的古玩店,並開設藝林閣、文苑閣、瑞寶齋等五個國營文物商店。藝林閣坐落在遼寧路,掛文物公司兩塊牌子.書記兼經理劉增瑞是家父的朋友。劉增瑞大高個,口音很特別。據說是“八路”出身,進城前在《晉察冀日報》工作,是個文“八路”。曾經是新華書店的領導,後來調到文物公司。他家住在李公樓中街和前街之間的一個獨院。六間房,有一棵大桑樹,幽幽的。說那房子過去是特務隊的據點。我家住在鳳林村兩家之間步行只需五分鐘,所以我常去他家玩。四十年前劉先生家就用木製的冰櫃,還有紅木的家具。到劉先生家不僅有好吃的,還有好看的。知道我喜歡書畫,劉先生曾把他收藏的全套的古版《三希堂法帖》拿給我看,其時我並不懂。若干年後我是在他家第一次聽說“夜泊”並見到王學仲送給他的書法,還有何海霞送他的山水畫。文革後期文物公司負責處理“查抄物資”中的文物書籍.劉增瑞特意挑了全套線裝《芥子園畫傳》《日本浮世繪畫集》《列賓畫集》三種書問我父親要不要為我買。父親毅然決然地買了下, 所付幾十元是我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在那樣的年代這些書使我如獲至寶,大開眼界。這些書使我在畫友之中也很有身份。常有人要借,記得《日本浮世繪畫集》就借過在美院上學的常工和孫建平。每每看見這幾本讓我受益終生的書我都會想起過去的故事。

《聞人舊聞 .帳房先生王明九》 天津書法名家王明九解放前是大營門小河邊一家機米廠的帳房先生。解放後公私合營這家機米廠後來改成了掛麵廠。王先生則調入大直沽糧庫工會作文化宣傳工作,安排也是用其所長。想當年王先生不知寫了多少標識宣傳牌都隨歲月風雨而去,如今王先生的書法以尺論價令人感慨。王先生一生研習書法,不僅在天津名氣很大,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影響。 一九七四年國慶王先生在第二工人文化宮作書法表演時我有幸見王先生一面,並收藏王先生當年的書毛澤東詩詞一幅。

熊培雲 黎家明 劉運峰 閻秉會 張重憲 熊培雲 黎家明 劉運峰 閻秉會 張重憲

《聞人舊聞. 黃壽昌拜師》書法家黃壽昌,僅小吳玉如十來歲,晚年曾到馬場道照耀里吳玉如家中拜師求教。吳先生見黃壽昌年紀較大,所以言談客套,並不想收其為徒。黃壽昌說:我家住中營,來見您我不敢乘車,步行而來,我覺得這樣才是對您的尊重。另外,您聞我身上沒有煙味,我知道您不吸菸,所以我戒菸三天才敢前來。恰逢吳先生訓斥年少的韓家祥,黃壽昌說:你完全可以像訓他一樣訓我。吳玉如遂收黃壽昌為徒。黃壽昌曾任舊政府書記官,字跡工整有餘。後師從吳玉如,吳先生謂之曰,原先裹腳,現在得放腳。

黎家明史國良何家英宋佳在宴會上 黎家明史國良何家英宋佳在宴會上

《聞人舊聞. 三十年前的葉嘉瑩》見了很多關於詞學大師葉嘉瑩回國講學最初時情形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說聽課人如何如何多,如何作假聽課證等等。為什麼這樣多的人呢?葉先生講的好?如何好?人們當時是怎么說的,怎樣形成的空前狀況?回憶者大多語焉不詳。我是葉先生回國講學的最初親歷者中的一個。我說葉先生之所以形成萬人空巷是因為她那獨有的風采。她精緻的髮型與粉黛。漂亮的大家從來未見過的衣著,五十幾歲卻非常美麗妖嬈的人,熱情浪漫的神情。當然她的“跑野馬”,她的出口成章,洋洋灑灑更是錦上添花。在70年代末,別說陪同她的幾位老教授,就是那些正當年的女大學生跟她相比也黯然失色。對於整個南開校園,那簡直就是天上掉下個葉姐姐。我見過她在主樓前走下“上海轎”,所有看到的人幾乎都被她吸引。她走進教室,幾百人完全是轟然一顫。親歷過那場景的人定會同意我用蓬蓽生輝這個詞。她的課堂氣氛適用的詞則是氣象萬千。我想她所講的內容在當時大多數學生不能完全消化。而她又一味地野馬無韁。往往是一個精彩還未醒清,另一個精彩又接踵而至。學生就象渴極之人的痛飲,灌的喘不上氣還拚命灌。那才叫如醉如疾。是她的熱情奔放和浪漫降服了所有聽課的人。後來我在濱江道巧遇葉先生,並兩次蒙先生宴請,一次在新華路的和平餐廳,一次在北京的友誼賓館。我更有機會仔細端詳這位美麗的師長,聆聽她字字珠璣的談吐。我的結論是她的個人魅力始終是她影響力的濃重底色。《聞人舊聞. 武力的故事》很早很早就認識因患骨癌而英年早逝的武力,聽說他16歲開始在東興市場街房管站做壯工,蓋房子。那時他就是一個雄心勃勃與眾不同的人。後來從房管站到了團市委,又去了《中國青年報》當記者,還做了海南記者站的負責人。再到澳洲留學。在澳洲語言不通,特長沒有,餐館裡被人侮辱,海灘上受人歧視,每天十六七個小時的超負荷勞動。4年多里,他幹了20多種工作。與男妓差不多的按摩郎的活兒他也幹了。還為一戶夫妻離異、母親拋下5個未成年孩子出走的英國移民家庭當保姆。為“征服”那些頑童,翻跟頭、出洋相…但武力扭轉了局面,棄文從商,穿梭於中澳之間。又在鳳凰衛視主持過一檔什麼節目。娶了個韓國媳婦,還寫了一本書叫《娶個外國女人做太太》,最後回國作直銷,據說作到什麼鑽石級,這些都是聽說。2000年前後我在天津見到他有過一個小敘,他親口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為做直銷,他曾鍛鍊自己的交際能力,為自己設計了每天在街上和50個?陌生人交談。一天黃昏在廣州街頭,他已累得精疲力盡,十分沮喪,但為湊足每天的交際數還是朝一個男子面前走過去。當他開口自我介紹時,那個男子劈頭一句:你他媽的神經病,滾…武力 只覺得自己完全崩潰了。那男子再說什麼他也聽不清了,自己蹲在馬路邊哭了起來。

和大山在一起(1991) 和大山在一起(1991)

《聞人舊聞. 大山其實不中國》1991年的時候大山還在北大書,我曾去他北大留學生公寓的“家”串過門兒。小屋簡樸而整潔,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塊用作靠背的天藍色圖案毛巾已經洗的發白。大山溫文而雅的程度明顯區別於我們。我說他不中國並明指這個,而是文化觀念。大山是北大《雙向式英語》錄影帶的主講人,而我和《雙向式英語》作者扶忠漢是好友。話題自然就集中在此。當談到其中一篇涉及中國人婚姻觀的課文時,大山連說扶忠漢是神經病,且表情忿忿然,任我如何解釋都無濟於事。我想文化這玩意,不是你說說就能理解的。《人民日報》曾文曰:“大山雖然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我得說:大山其實並不中國。

美術作品

(2012) (2012)
(2012) (2012)
(1976) (1976)
(1980) (1980)
(1984) (1984)
(1990) (19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