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縣文博館

黎城縣文博館

黎城縣文博館現位於城隍廟,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黎城縣城內正街與河下街相交處北隅。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黎城縣城內正街與河下街相交處北隅。坐北向南,原為兩進院布局,現僅存前院。廟內前有山門、後有正殿,東西廂房左右配置,殿宇巍峨,飛檐凌空,紅牆綠瓦,莊重古樸。歷為黎邑一大勝景。

歷史沿革

城隍廟現已成為縣博物館館址,創建年代無考,據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黎城縣誌》和廟內碑刻記載:

北宋天聖三年(1025)隨縣治遷變而遷建於今址。

元至正十八年(1358),農民起義軍紅巾軍一支攻破黎城,城隍廟焚於兵火。

明洪武二年(1369)於舊址重建。

嘉靖十六年(1357)六月,城隍廟山門古樓(俗稱三節樓)傾塌,縣民縉紳等措資財於是月二十九日興土再建,於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五日竣工。

清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重修。

鹹豐三年(1853)八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國北征軍林鳳翔所部,由潞入黎,攻打縣城,三節樓被燒毀。

鹹豐八年(1858)重建三節樓。

宣統三年(1911)再次重修。共和國成立後,黎城縣人民政府將其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概況

1982年縣政府撥專款進行了維修彩繪。三節樓城隍廟之門樓。因屋頂形制為重檐三滴水,故名之。該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通高約20米。台基高峙,磚石砌台,長18米,寬12米,高2.35米。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屋頂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樓內圓柱方額,斗拱密置,五踩斗拱雙下昂,昂呈琴面式,梁架規整,結構緊俏。樓頂滿覆琉璃,貓頭滴水皆備。吻獸均為黃綠琉璃相間,山花出際施博風、懸魚、惹草、懸魚作如意式,十分精製。雖歷盡滄桑之變,仍保留著明代建築風格。

據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邑人靳惟精撰《重修城隍廟門樓記》載:“予謂,天下城隍皆有廟,廟必有門,門未必有樓也。唯此黎廟之門有樓,意在飾廟云爾。自有宋天聖三年乙丑遷創今縣,高城深隍,其英靈之氣寓於城隍之中,而實超乎城隍之表,萃而為神,受命於上帝以主斯土者,蓋五百二十八歲於今矣。其神棲有廟,肇構莫稽。”

正殿位居門樓之北,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平面布局正方形,屋頂形制懸山頂。圓柱圓梁,四椽栿,通檐用五柱。殿內減前金柱一排。前檐斗拱為五踩單下昂,明次間補間出斜拱。後檐斗拱為三踩當下昂。屋頂脊獸均為黃綠琉璃相間鴟吻、垂獸色調沉穩,製作精細,系清代中期所燒制。廟內新建碑廊一座,長約26米。廊內鑲嵌陳列北魏造像碑,隋螭首造像碑,隋、唐、五代時期的墓志銘及明清官衙各類行政明文碑等二十餘通(方)。 

景區景觀

寶公大師塔

 

原存於黎城縣顯慶院內,現收藏於黎城縣文博館內。該塔的基座與塔剎已毀,僅存塔身。塔體呈八面八角形,近似經幢形制,高0.6米。正面陰刻“寶公之塔”,其餘各面陰刻楷書塔記銘文。起首為"隆德府黎城縣顯慶院住持德士寶公大師塔記",結尾落有"宣和二年歲次庚子秋七月已亥朔無礙居士南東口記三年正月初五日建"的字樣。由此可見,該塔建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

石碑

黎城縣文博館內現存的原東陽關關樓榜題“中州外翰”的石碑記載,為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

旅遊信息

黎城縣文博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城內河下街 047600 0355-6564103
門票:無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從省外出發去黎城的話,可以選擇在河南邯鄲中轉。邯鄲-黎城:汽車需3小時,票價21元,一般車為14元。從邯鄲-長治北站的6043次火車有停靠黎城,12:26邯鄲出發,當天18:18到達黎城,需6小時左右。也可以選擇先到達長治市,再轉車去黎城。選擇火車的話,在長治北站下,離黎城更近。長治-黎城,汽車1小時,票價約12元。
黎城縣汽車站的西500米,步行約10分鐘就能到。
聯繫電話:0355-6561005(黎城縣旅遊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