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一進山西黎城縣城,便會看到聳立在舊城東北部的一座三層古樓。它飛角凌空,檐牙高啄,超出周圍建築物一頭,這就是黎城現存的古建築之冠——城隍廟正門三節樓。
【建設保護】
三節樓始建於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是新建縣城必備廟宇城隍廟的正門。元惠宗(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劉福通領導的北方紅巾軍,在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中,義軍的一支攻陷黎城,城隍廟及其正門三節樓毀於兵火,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1369),知縣崔鳳和清嚴杞,率領民眾在三節樓舊基上重建,當年6月12日竣工。明世宗嘉靖16年6月(1537),三節樓因年久失修而傾圯。官紳民眾立即募捐錢財,招請工匠,選購材料,於當月29日,即樓遺址重建,歷時二年,於嘉靖18年(1539)年六月初五建成。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天官副丞相林鳳祥等率領的北征軍,攻入山西後勢如破竹,由平陽(臨汾)、長子、長治、潞城直指黎城,8月23日拂曉,知縣李鍾傑和典史劉必綱據城頑抗擊斃,太平軍由西門攻入縣城,24日黎明,出城經東陽關進入河南省境,三節樓再次毀於戰火。鹹豐8年(1858),知縣吳載揚集眾重修。宣統3年(1911),全縣36里民眾又再次集資重修。黎城解放後,城隍廟成為縣政府機關的駐地,三節樓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了加強對文物的全面保護,縣政府機關逐步撤出,在此設立縣文物館。1983年,縣政府撥款7500元,將三節樓彩繪一新。
【詳細介紹】
三節樓,因是三層重檐而得名。系由磚石起台高丈余為樓基,上建樓三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三層重檐飛角歇山頂,正脊、鴟吻為黃綠色相間琉璃,垂獸、倉脊獸亦為綠色琉璃,山花出際施情風板,懸魚作如意式,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上昂。用材宏壯,造型雄偉峻拔,巍峨壯麗,樓上正面曾高懸“群峰環翠”巨匾,字勢“飄若如雲,矯若游龍”,瀟灑遒勁,出自名家手筆,可惜,抗日戰爭中失去,今所懸匾系近人補寫。如今,維修後的三節樓,雕樑畫棟,著碧施丹,煥然一新。每當春和景明之際,登樓眺望,但見眼前三街六市,車水馬龍,四周群山環繞,田疇平整,渠道縱橫,樹木成行,大有“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感慨。
【社會評價】
三節樓,作為歷史的見證,反映了歷代黎城能工巧匠的藝術匠心,目睹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遭受的苦難和建國後半個世紀本縣發展的光輝歷程,難怪人們登樓思潮澎湃,遂興歌詠道:
上黨與天為同黨,拔地高台起層樓。
衡漳帶繞朝宗去,群峰環翠一望收。
城踞太行區脊上,關臨中州扼咽喉。
古今英雄幾興廢,江山如畫數風流。
三節樓,歷史悠久,巍峨壯觀,當你遊覽之後,始信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