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圩鎮位於東鄉南部,距縣城28公里。2001年由原黎圩鄉和虎形山鄉合二為一而建成新鎮。東北與王橋鎮、甘坑林場接壤,南部與金谿縣雙塘、合市、琉璃、陳坊四鄉鎮交界,西部與崗上積鎮相連,北與虎圩鄉相靠。轄區內有10個村委會,3個全民分場,89個村小組,總人口16643人。
自然地理
轄:黎陽村、浯溪村、梧坊村、西江村、後畲村、豐山村、坑西村、潭江村、上池村、鐵石分場、苗卜分場、大坂分場。鎮政府駐黎陽街。黎圩鎮總面積97.5平方公里,屬丘陵半山區,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虎形山素有東鄉的"小廬山"之稱。境內的浯溪港與南港匯成一流,兩岸為大片沖積平原。全鎮耕地面積25599畝,現有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8座,山塘水庫61座,電力提灌站6座,總蓄水量1634萬立方米。經濟發展
黎圩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黃金、雲母等礦藏儲量豐富,板栗、西瓜、辣椒、生薑、蠶桑、絲瓜絡、中藥村等產聞名遐邇。特別是蠶桑、絲瓜絡已成為支柱產業。私營企業東鄉縣繅絲總廠的蠶絲、康益實業有限公司的絲瓜絡系列保健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鄉村企業金礦、機磚廠、絲毯廠、食品加工廠、家具廠、米粉廠、生豬良種繁育場、林場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黎圩交通比較便利,“東鄉—坎頭—黎圩—甘坑—坑西—王橋—東鄉”之循環硬質公路途經全鎮6個村委會的12個自然村26個村小組。
黎圩鎮水利資源比較豐富,全鎮共有水庫20座,其中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6座,總庫容為5000萬立方米。對全鎮12座小(一)、(二)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3800畝。黎圩鎮85%以上的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在抓好水利建設的同時,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分別於2003年和2005年對潭江、苗卜和梧坊、西江、後畲實施了改造工程,完成低產田改造面積2150畝。
黎圩鎮是2001年由原虎形山和黎圩兩鄉合併建鎮的。建鎮後,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開放為第一要領,以富民為第一要本,大力實施蠶桑興鎮、商貿活鎮、民營經濟富鎮三大戰略,瞄準“農林牧服游產業化發展,繭礦木竹材一條龍整合”的方向,著力打造“建經濟強鄉、創文化名鎮”的平台。立足本鎮實際,把發展蠶桑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首選項目和幫助百姓創家業的主攻目標,大力實施“東桑西移”工程,打造強勢產業,壯大板塊經濟,昂起了蠶桑產業龍頭。全鎮共有新老桑園面積9000畝,躍居全省蠶桑重鎮第二名,榮獲“全省蠶桑生產先進單位”和“全市十強產業發展重鎮”。
在抓好蠶桑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大了招商引資工作力度,興建了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東鄉繅絲總廠,引資新建了廣東海潤礦業有限公司、江西華東砂輪廠、東鄉鎢鋼陶瓷表業加工廠、江西宏鑫木竹工藝製品廠、江西三鑫絹麻紡織有限公司、滬東光華種豬養殖場、江西東鄉聖飛精製米加工廠等近20家工業企業和8家農業開發項目,工業項目的強勢擴張,成為鎮域經濟的助推器,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快又好發展。黎圩鎮集市是東鄉、金溪兩縣交界地民眾商品交易的集散中心、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農曆一、四、七為圩日,趕集人數萬餘人,商品交易熱鬧非凡。
歷史人文
黎圩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為宰相之府,狀元之地。上池村是十一世紀改革家王安石的故里,還有王安國,北宋官吏。字平甫,安石弟;王雱,字元澤,北宋文學家,道學、佛學家。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之子。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1985年該村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點,其中“王氏宗祠”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候橋村的80多戶白氏居民均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後裔;滯溪村是明代天啟乙丑狀元,官至禮部侍郎、詹事府正詹——王廷垣故居,這裡建有“狀元路、官史府、繡花樓、奕世科甲、芳谷宗祠、商賈民宅”等大批保護完好的吸末清初建築群和清朝道光皇帝封賜建造的“貞孝”牌坊;井山村有天然的石鍋、石灶、石轎、石筍、石洞、瀑布等奇山異水,是人們觀光旅遊的聖地。
黎圩鎮浯溪村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浯溪村坐落在東鄉縣南部。距縣城28.5公里,距黎圩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座北朝南倚山而建。南北全長450米,東西寬310米,總面積0.14平方公里。浯溪村民60%姓王,始祖為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第四世孫志先公,於宋慶元年(公元1195年)自上池瑤田徙居於此,建村已有813年的歷史。村內保存完好、集中連片的明清古建築群,有貞孝牌坊一座、南北大門樓各一座、“奕世甲科” 牌樓一座、狀元路一條長450米、麻條石巷道18條共685米長、古井三眼、石獅兩尊、旗桿石兩副、石拱橋一座、麻石墩橋一座及古樟樹3棵。
文化建設
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和改善政務工作環境,黎圩鎮率先在全縣實現有線電視光纜傳輸聯網,全鎮62個自然村全部開通了有線電視,成為全市唯一實現每個自然村通有線電視的鄉鎮。投資近8萬元建了全省農村一流的有機玻璃鋼架結構的籃球場和添置了一套健身活動器材及2張桌球桌.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加強了政務環境建設,建了鎮政法綜治大樓、計生服務大樓和大會禮堂,政務環境建設得到了改觀。
歷史名跡
王桁墓:王桁墓位於黎圩鎮上池村東北300米。 王桁,字儀望,行十四,系王安石弟安尚裔孫。《上池王氏族譜》載:“王安石墓原葬南京鐘山”,是由他遷回“歸葬上池祖墳山月塘鳳山”。墓坐北朝南,1987年10月間被盜。墓石碑高80厘米,厚25厘米,寬50厘米,為明其後裔在明代所立。正中陰刻“宋故遠祖考王公十四府君之墓”,右側陰刻“皇明崇禎□年□月□日立”,左側刻“十八世孫佳時立”。
鄒氏墓:鄒氏墓位於黎圩鎮上池村西北400米。 鄒氏為王桁妻,其墓坐北朝南,墓前石碑高1.2米,寬0.6米,厚0.2米。正中陰刻“宋故遠祖妣十四□妣王孺人鄒氏墓”。右側“皇明天啟七年歲丁卯三月清明吉日”。左側“十八世孫立”。墓室中得地券一方,面積54.6×54.5cm2,有文字170個。地券載有“皇宋紹興二十一年”葬“撫州臨川縣延壽鄉七十一都”“上池周家原亡人弟子王三郎”的字跡。
王盈墓:王盈墓位與黎圩鎮上池村西1公里,墓坐西朝東。墓已被盜。採集有《地卷》一方,知盈乃王安石三叔父。《地卷》載:“熙寧丙辰六月□□□不起,已未十二月出葬祖塋為山之源……”。據查譜世系“盈字舜 ,行十七,娶麻山周氏,繼韓氏……鄉人薦於朝,召策官授任宜興縣尉……夫婦合葬臨川縣延壽鄉煙山之源,韓氏葬翁塘。子安中……”。該墓誌對探討荊公故里有一定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