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夼

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 1950年12月,本村成立黨支部。 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

基本概況

黃連夼村位於發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54′。西與北樓底村相連,北與鐵口村相接,東與皇王寨村相交,南與七寨村相鄰。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有耕地93.3公頃,山嵐67公頃。適宜種植玉米、地瓜、小麥、花生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190戶,524人。有張、孫、李、任等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許世友率領八路軍五旅及五支隊一部進駐,指揮膠東反投降戰役。本村派出民工120人支援,供給物資折款1500元。 同年本村解放。
1942年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1946年成立互助組20個。
1973年建塘壩1座,庫容4500多立方米,灌溉面積8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用上電網供電。
1987年建大口井2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298公斤,總產28.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80公斤,比1978年畝產增加82公斤,總產增加13.12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34公斤,總產27.2萬公斤。 1987年,栽植蘋果8公頃、山楂8.7公頃。1991年,栽植板栗3.5公頃。進入21世紀,新栽板栗、蘋果、桃、葡萄、柿子3.5公頃。發展養殖專業戶5個,小型養殖每戶都有。2000年,全村存養牛80多頭,羊100多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460萬元,其中農業340萬元,畜牧養殖業120萬元。
第二、三產業1996年,辦起芋頭加工廠,利稅10萬多元。1998年,又辦起了紅爐、電焊部、磨坊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66人,收入100萬元,其中工業90萬元,服務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教育衛生1948年成立國小。1986年辦起幼稚園,兒童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5人。 1969年,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解決了溫飽問題。2002年,人均糧食6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300元,全村有手扶拖拉機100多輛,機車60多輛,汽車2輛,電視機150台,電冰櫃10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街道高低不平,房屋破舊。1958年,重修大街。1989年,重新劃分新房區,建房統一規劃,每幢新房占地165平方米,寬敞明亮。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2年5月,張洪慶經梁真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2年10月,孫萬岐、孫萬吉經張洪慶介紹入黨。1933年,張洪慶、孫萬岐、孫萬吉等建立地下武裝。1934年,張洪慶、孫萬岐、孫萬吉等參加高家武裝暴動。1945年2月,與皇王寨村成立一個黨支部,張永慶任黨支部書記。1950年12月,本村成立黨支部。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張殿善、張炳祥、張殿堯、張殿悅、李志田、孫振元、張喜藤。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6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炳珍、孫萬壽、孫承恩、張炳祥、李志田、孫彥斌、張喜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