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春

畢業後,回省立莆田中學執教,20世紀40年代,去涵江中學教書。 黃賢春、張文明對之產生濃厚興趣,著手把莆仙戲音樂化作簡譜,並給以加花,使用過渡音符,注意感情術語和速度術語,並對莆仙戲的某些曲子的調式、調性,作了比較科學的界定。 1984年,黃賢春以耆耄之年,與陳長城一起,編寫了一萬多字的《莆仙戲音樂》,為《中國戲曲志·福建卷》提供資料。

黃賢春(1909-1991)莆田市城廂區人。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在學時是位高材生,高音京胡、彈撥拉吹,樣樣俱精,十分全面。畢業後,回省立莆田中學執教,20世紀40年代,去涵江中學教書。其時為加強抗戰的宣傳力度,莆田縣成立民眾藝術社,深入街頭鄉村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經費由大華僑程文鑄承擔,縉紳林劍華、陳兆俊任正副社長,宋湖民當總幹事,成員由各中國小音樂美術教員擔任。其活動頗有成效。郭沫若、巴金、豐子愷皆先後到社參觀指導並題詞。
音樂組主要骨幹為黃賢春、張文明,還有宋風樵、鄭紫園、宋祖梅、林秀峰、林雁、林蘊章、卓爾黃、黃作楫、吳奮霖、方文雄、林少凱等,除了演奏抗戰歌曲,鼓舞抗戰鬥志外,對廣東音樂情有獨鍾,於是也開始注意本地音樂,深入民間採風,蒐集民間音樂素材,莆仙戲音樂就進入他們的視野。
黃賢春、張文明對之產生濃厚興趣,著手把莆仙戲音樂化作簡譜,並給以加花,使用過渡音符,注意感情術語和速度術語,並對莆仙戲的某些曲子的調式、調性,作了比較科學的界定。他們用簡譜寫成《訪友》樂譜,並加以出版、推廣。這是莆仙地區第一本莆仙戲音樂簡譜。
1984年,黃賢春以耆耄之年,與陳長城一起,編寫了一萬多字的《莆仙戲音樂》,為《中國戲曲志·福建卷》提供資料。此文後在海外發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