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正文
黃芩芍藥湯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黃芩 白芍藥白朮 乾地黃各30克
用法
上藥銼於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00毫升,去滓溫服,(成人常用劑量: 5劑)主治
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
加減
寒則加生薑,同煎服。
藥物組成
黃芩1錢(炒),赤芍1錢,升麻1錢,甘草1錢5分,生地1錢5分,木通1錢5分,枳殼1錢5分,歸尾1錢5分,川連8分,人參6分,酒大黃。處方來源《種痘新書》卷十一。
方劑主治
麻症,實熱滯於大腸,欲泄不泄,里急後重,時時欲出,滯而不下。
附註
方中酒大黃用量原缺。
各家論述
1.《註解傷寒論》: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
2.《內台方議》:黃芩為君,以解少陽之里熱,苦以堅之也;芍藥為臣,以解太陽之表熱而行營氣,酸以收之也;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輔腸胃之弱而緩中也。
3.《醫方集解》:黃芩以徹其熱,而以甘、芍、大棗和其太陰,使里氣和則外證自解。
4.《傷寒貫珠集》:熱氣內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
5.《醫林纂要》:太陽鬱熱,則上爍肺而下遺大腸,故用黃芩以除肺腸之熱;少陽鬱熱,則木乘土,故用芍藥以瀉相火而和太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故用甘草、大棗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氣血而治自利。
6.《霍亂論》:黃芩清解溫邪,協芍藥泄迫血之熱,而以甘、棗奠安中土。
中藥方劑之黃芩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