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調至華僑大學工作,先後受聘為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宗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宗教哲學研究方向),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其間2006年至2007年受學校委派(國務院僑辦批准)至香港工作,擔任香港能仁書院院長。現為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委,社會兼職有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評審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福建省哲學學會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會副理事長、《宗教大辭典》編委等。
曾先後應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中山大學等大學與科研機構的邀請赴國內外與我國港、台地區參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學術活動。曾為1998年度德國柏林大學漢學院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為中國宗教與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專攻道家思想史與道教文化研究。曾參加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宗教大詞典》與《中國道教史》(修訂版)的撰寫工作;主編《道教研究》、《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道學文化叢書》等;著有《老子道德經經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合著)、《道教神仙譜系》、《中華道教寶典》、《道家思想史綱》(合著)、《道教大詞典》(合編)、《簡明道教詞典》(合編)、《廖平學術論著選集》(合編)、《宗教與文化》(合編)等書。自80年代以來,在《世界宗教研究》、上海《學術月刊》、《社會科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東南學術》、台灣《中華大道》、《中華文化論壇》等雜誌發表《論老子之道》、《論唐代道教文化的主要特徵》、《現代新儒家與傳統道家哲學》、《論楊朱學派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係》、《道教與宋代理學》(合撰)、《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敦煌S·二O六O寫卷研究》、《〈漢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疏證 》、《試論我國現階段宗教文化的主要特徵》、《李榮其人及其〈老子注〉研究》、《西華法師成玄英之道家重玄思想探論》、《道家、道教與道學》、《香港道教的歷史與現狀》、《台灣道教的歷史與現狀》、《從道家文化的歷史形態看當代新道家的學術定位及其相關問題》、《試論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內涵及其歷史衍變》等學術論文數十篇,曾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版)、《中國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近年來主持或參加的研究課題主要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中國民間信仰與海外華人道教”,2006年立項,在研課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東南亞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及現代轉化之研究”等),主持福建泉州與華僑大學課題各一項(“港、澳、台道教文化研究”等)。其學術成果先後獲國家古籍圖書獎二等獎、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哲學史學會獎等共8項。
主要學術成果:
◆《論老子之道》,《南充師範學院學報》;
◆《〈史記〉秦紀年考辨》,《南充師範學院學報》;
◆《李榮其人及其〈老子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李榮〈老子注〉重玄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
◆《李榮“二道論”蠡測》,《社會科學研究》;
◆《李榮〈老子注〉校釋》(一章),《道教研究》
◆《宗教理論與人天觀》,《人天觀初探》四川教育出版社;
◆《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敦煌S·二O六O寫卷研究》,台灣《中華大道》;
◆《論唐代道教文化的主要特徵》,《眾妙之門——道教文化探微》,湖南教育出版社;
◆《道教與宋代理學》(合撰),上海《學術月刊》;
◆《現代新儒家與傳統道家哲學》,香港《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
◆《論楊朱學派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係》,《中華文化論壇》;
◆《試論我國現階段宗教文化的主要特徵》,《社會科學研究》;
◆《四川地區的宗教現狀與研究》,《當代四川史研究》;
◆《中國西部古代道教石刻造象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西華法師成玄英之道家重玄思想探論》,《中華文化論壇》;
◆《〈漢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疏證》,《瓦屋山道教文化》;
◆《唐代道教神像與“三清”之由來》,《道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道統出版社;
◆《成玄英〈莊子疏〉道家思想探論》,《第三屆國際莊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先秦忠孝觀探論》,《中華孝道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漢宋巴蜀道家思想介述》,《巴蜀文化的多維視野》,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與中國文化》,〔美〕達·劉著,黃海德譯,《中華文化論壇》;
◆《香港道教的歷史與現狀》,《中國道教》;
◆《澳門道教的歷史與現狀》,《福建道教》;
◆《台灣學術界的道教研究》,《福建宗教》;
◆《試論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內涵及其歷史演變》,《世界宗教研究》;
◆《道家、道教與道學》,《宗教學研究》;
◆《天台〈道藏〉考記》,《宗教學研究》;
◆《歷史與現實——從道家文化的歷史諸形態看當代新道家的學術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蜀〈文昌大洞仙經〉考述》,《國際文昌學術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
◆《略論泉州道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特徵》,《成都大學學報》;
◆《道教之“道”的哲學意蘊與中華文明》,《東南學術》;
◆《道家思想史綱》(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合著),成都人民出版社;
◆《道教神仙譜系》,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教研究》(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華道教寶典》,台灣中華道統出版社;
◆《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龍顯昭、黃海德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
◆《廖平經學論著選集》(李耀仙主編),點校《今古學考》)上下卷,巴蜀書社。
◆《宗教大詞典》(任繼愈主編),撰寫道教部份,上海辭書出版社。
◆《老子道德經經解》,四川大學出版社。
◆《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修訂本),撰寫《唐代道教心性論》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道教小辭典》,鍾肇鵬主編,編撰人物、神仙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
◆《宗教與文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主要學術活動:
1988年應香港法住文化書院的邀請參加“唐君毅思想國際學術會議”;
1993年香港大學邀請參加“第34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原“國際東方學學術會議”);
1994年台灣中正大學邀請參加“海峽兩岸首屆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
1994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邀請參加“第八屆國際中國哲學會年會”;
1994年四川大學邀請參加“道家與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5年北京大學邀請參加“國際道家學術研討會”;
1997年匈牙利大使館邀請參加“第35屆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8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
1999年邀請參加台灣中國哲學會“海峽兩岸第二屆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0年應邀參加北京“國際莊子研究學術會議”。
2002年赴北京參加“全國宗教學研究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
2003年參加浙江大學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2004年5月應武漢大學邀請參加“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學術會議”。
2004年6月應四川大學邀請參加“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
2004年10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請赴京參加世宗所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曁學術研討會。
2004年12月應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邀請赴京參加“當代宗教問題學術研討會”。
2004年12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赴京參加“全國宗教科研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
2004年12月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院邀請赴港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當代儒者國際學術會議”。
2005年12月應日本東京大學邀請,赴日參加“國際宗教史學會世界大會”。
2007年10月參加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
2008年5月應台灣輔仁大學邀請,參加“第二屆兩岸宗教學論壇—–宗教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2008年6月參加“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會議”。
2009年12月參加“閩台孔廟保護學術會議”。
2010年4月應台灣輔仁大學邀請,赴台參加“第四屆兩岸宗教學術論壇”。
2010年6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請,赴蘭州參加“中國宗教學會2010年年會”。
2010年12月參加“華僑大學中日宗教文化論壇”。
書法家
止虛,真實姓名黃海德。中國神州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毛公鼎銘文研究會會長。1948年生於湖南長沙。自幼聰悟,好翰墨。尚二王、歐、柳。逐年後,專攻張旭、懷素。年入不惑,始全面、系統的研究毛公鼎銘文,以書法表現出毛公鼎從鑄造、銘字再到用筆、施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止虛書法
止虛好墨,一度痴迷狂草,如醉如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潛心研究毛公鼎,逐漸悟得刀筆八法。乃筆如刀刻、墨似銅鑄。可與上古先人神會,領略遠古文字信息,集字輟文。在大政、民風、修身、警句、格言、吉慶、祭祀等諸多方面集得數百款詩句。
止虛其言
若言師法淵源,吾與毛公鼎兩千年一遇!可以銘文集字賦詩為證:
自從師寶鼎,臨文死不休。
取捨念善德,受命昭先猷。
花甲之年得遇一樣默默研究毛公鼎銘文的中國神州書畫院院長劉克俊先生,甚感欣慰。乃成忘年之交,遂與君共成毛公鼎銘文研究大業。再集字為賦,為中國毛公鼎銘文研究會創立喝彩:
對皇天我配有德,受大命執爵作王。
今逢建黨九十周年再賦:
揚參天大旂,引人民小康!
人言止虛
江淮雅士劉克俊曰:
筆走似刀,墨沉若銹。
字字懷古,如臨寶鼎。
湖湘大儒孚若贊:
興致隨毫舞,如神境自佳,
臨池高著眼,老樹不需花。
文化精英胤卿言:
無中雅喚彩,有里空生靈。神跡今附體,千年不了情。
刀筆勒泥范,墨古入青銅。字鑄同釋綴,揚天潑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