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悅山

福建省泉州府人,俗姓孫,1657年東渡,師事木菴。 1672年嗣法,1676年為大阪舍利寺,西海寺開山。 1707年,隱棲慈福院。

又稱悅山道宗(1629~1709)。
福建省泉州府人,俗姓孫,1657年東渡,師事木菴。1661年參與黃檗經營,1670年于山內建慈福院退休。1672年嗣法,1676年為大阪舍利寺,西海寺開山。1705年為黃檗山第七代住持。1707年,隱棲慈福院。1709年圓寂,享年81歲。
其被公推為黃檗書風最高者。
明末清初,我國遭受異族入侵,高潔志士,相繼遁跡佛門者。這時佛教聲勢,亦遠不及唐宋時代。各宗下衰,唯有禪宗維繫其不斷如縷的生命。佛教經典,早於唐、宋時代輸入日本。這時國內既遭異族入關逼迫,若干高僧碩德,以悲天憫人的宏願,以拯世救人的精神,亦不甘為異族的順民相繼東渡,而留大漢民族遺風於異域。
當時國內高僧,自順治至康熙末,凡七十年間,東渡高僧見於史籍者,多達六十餘人,未見傳記者,則不知凡幾。東渡時期,則於大儒朱舜水相先後,就中最顯著者,則為逸然性融、道者超元、獨立性易、隱元隆琦大眉性善、木庵性瑫、即非如一、高泉性潡、黃檗悅山、心越興儔等。
東渡的高僧既傳播了佛教文化,更為漢文化保留了火種,也為漢文化——其中包括詩歌、繪畫、書法、醫學等等方面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