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因

黃樹因,名建,字樹因,廣東順德人,生於清光緒一八九八年是國內有名的佛學理論家樹因早歲自修梵文,曾試譯古印度足目所著的《正理經》二卷。二十三歲,從剛和泰學梵文,凡五年,梵文造詣甚深。在北京之後兩年,曾譯出《莊嚴論·安慧釋》,《二十唯識頌·安慧釋》等數種,惟均未印刷發行,故無著作傳世。

黃樹因先生(1898—1925年)

黃樹因,自幼隨家僑寓南京。一九一五年畢業於南洋中學,由於姚柏年的引薦,到南京延齡巷的金陵刻經處,聽宜黃大師歐陽漸講《釋摩訶衍論》,由此決定了他學佛的志向,隨宜黃大師學佛。
第二年,母親見他專意學佛,恐怕他有厭世的心意,把他監禁在家中,不準他外出。他耐心說服母親,終於得到認可。樹因自幼體弱,有頭痛宿疾,時發時愈。他為鍛鍊身體,白天受課,晚間步行十餘里,去隨一位拳擊師父學擊技。那位師父是開茶肆的,每次練習,都要把桌椅堆疊起來,才能空出地方。樹因不以為苦,前後學了四年,身體卒由弱轉強。在那一段時間中,從宜黃大師學《大宗地玄文本論》及法相唯識,都頗有心得,他日讀《瑜伽師地論》數行,必期於純熟。
他從宜黃大師學習數年,學業日進,嗣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或未全部翻譯過來,或雖翻譯而仍不完備,以至於雖完備而錯訛甚多,必須引證梵文原本才能校勘謬誤,而欲印證原本,必須從學習梵文著手。因此,下決心學習梵文,但當時學習環境不佳,沒有通達梵文的師友,只是根據西人所著的梵文書籍自行摸索學習。雖然如此,他對梵文也頗有心得,曾翻譯古印度足目所著的《正理經》二卷。
一九二〇年,他由梅光羲介紹,到山東濟南,從德國人雷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時,梅光羲任山東高等檢察廳廳長,予樹因生活上不少照應。一年後,又由濟南北上,到北京大學從俄國人剛和泰學梵文,從雍和宮喇嘛學藏文。同時在北京大學任梵文翻譯職,如此學習了五年之久,在梵文上有深厚的造詣。
他在北大期間,四川南充人王恩洋在北大哲學系旁聽,從梁漱溟學印度哲學,並任哲學系印度哲學圖書室管理員。二人年歲相當,志趣相投,因而結為好友。一九二二年,歐陽竟無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辦支那內學院,恩洋由樹因介紹,入該院從歐陽大師學佛學。恩洋天資聰穎,治學認真,到內學院後,成為歐陽大師的學生兼助手。他隨大師學唯識法相學,視為終身研究的目標。在法相唯識學上的造詣,在那個時代說,是歐陽大師以下第一人。
北大哲學系教授梁漱溟也受樹因影響,由樹因介紹,到南京向歐陽大師問學。
樹因在京數年,廣搜梵文、藏文本法相典籍,或抄或購,共得十六種。在互相印證研究之下,感到藏譯的佛經較漢譯者多而精,因而有志於藏文佛典的漢譯。他計畫先返回支那內學院從事研究工作,進一步西遊印度,搜求佛典,以竟玄奘之遺志。可惜這些計畫都未實現,竟與一九二五年五月病逝北京,年僅二十八歲。
樹因死,訃聞傳至南京,歐陽大師傷痛不已,揮淚草〈黃建事略〉一文曰:
唯識學展於安慧,空有二學紐於安慧,此土不正學影響極大而久,亦無不涉於安慧。陳那菩薩、無性菩薩者,唯識中最勝大匠也。諸德論著,玄奘、義淨不及備譯乎前;後人精唯識,能梵文,苦不得兼具。寶不易遇,遇不知貴,貴不能顯,遂使學者千數百年枯稿沉沉,潤澤發明,一無足憑。黃樹因者,得梵夾《三十唯識頌》安慧釋,《莊嚴論》安慧釋,《論軌》德慧注,陳那《集量論本》、及釋、及疏,陳那著作《攝論三種譯》、《莊嚴經論》無性釋。幸甚哉!天日睹矣!樹因能忍第一,鎮日研一字,窮年竟一事,循習委蛇無厭苦,以故善唯識,能梵文,辟幽徑,抉伏藏無難也。
文末說到樹因逝前的情形:
今年二十八,業成,將歸金陵支那內學院,次第譯梵夾。且窮數年學,作游印藏資糧,以竟玄奘未竟之業,乃齎志飲恨,一切烏有。悲夫!
樹因不婚,不肉食,居古寺,飯粗糲且不克時應,忍之數年,以蕆厥事,難哉!予友桂伯華不婚,不肉食,學日本金胎兩界,忍苦十餘年,垂沒而恨,恨不致力西藏也。若使尚在,慟也何如!先師付囑十餘年來,得超敏慎密之呂秋逸可以整理,得篤實寬裕之黃樹因可以推廣,吾其庶幾乎?噫!樹因死矣。
樹因兄弟四人,兄懺華,弟典華、興華。懺華也是歐陽大師的弟子,從大師學法相唯識,一九二六年後,追隨太虛大師,是國內有名的佛學理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