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平[長征二號及火箭總指揮]

黃春平[長征二號及火箭總指揮]

黃春平(1938-)福建閩侯人。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和彈頭技術專家,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火箭系統總指揮,長征二號己火箭總指揮。先後參加或主持9種型號28次飛行試驗任務,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總裝備部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及兩次航天獎等,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64年從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彈頭總體專業畢業後,分配到

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組長、室主任、副所長、綜合計畫部部長、軍品科研生產部部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多個型號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正副總指揮。1987年至1992年擔任國家高技術計畫中的“863- 409”首席科學家。擔任過長征三號、長征二號戊火箭總指揮,現任長征二號己火箭總指揮。參加或主持了5種核彈頭的研製、“兩彈結合”定型、一種常規飛彈研製定型以及3種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目前負責院科技委日常工作、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顧問、顧問組組長以及院“408”課題組組長,負責反衛星武器系統的研究工作。

黃春平,1938年生,1964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曾擔任“863—409”計畫中的首席科學家。擔任過長征三號、長征二號丙火箭總指揮,現任長征二號F火箭總指揮。

北京南苑,是我國有名的航天城,長征火箭的誕生地。

在這座日漸現代化的航天城裡,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的總指揮黃春平,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已經工作、生活了近40年。40年間,他結下了累累的碩果:曾創造性地解決了飛行器局部回收難題;在無遙測數據的情況下,僅憑少量的殘骸找出某型號失敗的原因,挽回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長征三號火箭緊急終止發射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成功地組織將液氧、液氫同時泄出排故,等等。曾當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黃春平,他的名字,卻和他所從事的火箭事業一樣,一度神秘。他的工作成績得到了上級肯定,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總裝備部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和兩次航天獎及航天長征特等獎。

相關事件

山村里走出火箭專家

1938年,黃春平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一個小農村里,家境貧寒。直到解放以後,新中國給黃春平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1964年,黃春平來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技術員到副院長,又擔任了總指揮。在他的記憶里,航天是一項大喜大悲的事業,火箭發射的成功與失敗都令他不能忘懷。

1997年6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火箭發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當日,火箭燃料已經加注完畢,只待一聲令下直衝雲霄,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發射場上空突然濃雲密布,電閃雷鳴。這種天氣是火箭發射的大忌,擔任長征三號火箭總指揮的黃春平與總設計師範士合一致認為,此種天氣不宜繼續實施發射。

原定的發射計畫就這樣被不期而至的雷電給擱淺了。而火箭上已經加注的液氫液氧燃料此時卻變成了極其危險的爆炸物,一旦泄漏,必然箭毀人亡,因此必須儘早泄出液氫液氧。這種活,他們以前從未乾過。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硬仗打響了!在總指揮黃春平的組織領導下,20多人衝到了最前沿。

此時,泄出後液氫液氧貯箱的防熱層已經起了細密的小氣泡,一旦這些氣泡變大,防熱層就會失去原有的作用,導致再發射的失敗。二十幾名隊員分成了兩組,在火箭塔架上分兩層排好,每個人用針把氣泡一個一個地扎破,並迅速塗上防潮漆,之後再用木槌敲打檢查。用兩天半的時間解決了問題。

鋼筋鐵骨的火箭,也敏感嬌氣得很,冷了熱了都不行。黃春平作為總指揮,要關心火箭的“冷暖”,更要考慮影響火箭質量的方方面面,確保萬無一失。火箭淋雨受潮了,黃春平組織人用吹風機吹;火箭一級喜歡冷,就敷上大量的冰塊。為了保證火箭的平安,黃總把土洋辦法都用上了。

五天之後,在晴空萬里的發射場上重新發射,長征三號火箭成功地將風雲二號衛星送上太空,為當年香港回歸祖國獻上了一份厚禮。

舉重若輕但憑心血

黃春平在火箭研製道路上,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他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火箭研製的每一個環節中。

作為總指揮的黃春平每天面臨的不僅有技術問題,還要協調解決各種工作、生活問題,給人的感覺更像一位和藹的大伯。身為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深知,火箭研製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對設計、生產和試驗者,他尊重、愛護他們。在試驗現場,如果試驗員遇到技術問題“堵”住時,在既保進度,又保質量的前提下,黃春平會設身處地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黃總常說,作為火箭總指揮,每臨大戰不能亂了方寸,否則隊伍也會受到影響。每遇重大發射試驗,他都很會自我調節。因此,到了發射前,他比較踏實。

為保證載人航天運載火箭質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黃總指揮可謂絞盡了腦汁;從火箭的“細胞”—元器件抓起,緊緊把住元器件的源頭,抓住工藝關,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五統一”,統一組織訂貨、篩選、監製、驗收和失效分析。十多年為了元器件的高質量,他費盡了心機。

精微處細加斟酌

2000年12月31日,發神舟二號飛船的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可是下午3點10分,準備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被誤撞了!黃春平飛奔廠房。

現場情況很嚴重,火箭箭體被撞了10多處,原本直立的箭身也有些傾斜了。人們流露的目光仿佛在問:“受傷的火箭還能發射嗎?”

黃春平與總設計師劉竹生、副總指揮劉宇一起爬到90多米高的總裝測試廠房頂層,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地查看火箭。他們或跪或趴,力求找準火箭傷在何處。最後,黃總提出了具體的檢查方案,並保證用4個工作日完成。研製人員立即投入戰鬥,火箭的關鍵部位——電氣系統通電檢查、動力系統氣密檢查、固體發動機探傷等全面展開。3天后,厚達50多頁的分析報告擺在眾人的面前,黃總保證:火箭可以發射!

2001年1月10日,火箭將神州二號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中國航天新世紀第一飛。

千辛萬苦只緣有夢

在“神箭”四送“神舟”時,有人說,火箭技術已經很成熟,發射成功肯定沒問題。黃春平並不盲目樂觀,他想火箭上的5萬多元器件,只要有一個有隱患,成千上萬人的勞動和心血都可能將功虧一簣。

2002年11月16日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總裝測試廠房內,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神舟四號發射前火箭的單元測試工作。此時,外安系統的連續波應答機備份產品發射部分無功率數輸出。

按飛船發射計畫,11月18日連續波答應機要參加在發射場的對接測試,如果不能及時更換和分析結果,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進度。

黃春平總指揮聽完情況匯報後,隨即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親自與在成都的設備生產方聯繫,確定產品更換方案。時間緊迫,經查詢,17日上午有從成都到銀川的航班,黃春平果斷決定讓生產方派人帶備份產品到銀川,再由試驗隊派車接,接的人把故障應答機也帶到銀川,交給廠方。所有的工作布置完後,已經是16日16時了。

方案確定後,各系統迅速運轉起來,由於這條路線從未走過,而且時間緊任務重,黃春平還決定親自去跑一趟。

為了與時間賽跑,他們在一路狂奔後,天黑時已到達了150公里以外的額濟納旗鎮。一行人簡單用過晚餐,便踏上了征程。此去一路都是無人區,距下一站阿拉善盟還有560多公里,車窗外夜色蒼茫,冷風淒淒。而車內各人則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一步跨到銀川機場。

22時汽車進入了一片山區,在茫茫戈壁駕車,很容易使人疲倦,但他們瞪大了眼睛,格外小心謹慎。困了,就抽根煙刺激刺激神經;累了,就換個班繼續走。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17日凌晨0時45分,他們終於安全抵達了阿拉善盟,才敢鬆口氣、合上眼睡一會兒。

第二天,早晨7點剛過,他們就趕往銀川機場與下飛機的廠方人員接上了頭,在飯桌上進行儀器交換妥當後,黃總一行又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在返回的路上,他們一邊計算著路程到發射場的時間,一邊安排試驗準備開始測試工作,他們就著冰冷的礦泉水,嚼著從試驗隊帶來的乾糧,披星戴月趕回程。

天不作美,風雪交加,柏油路變得模糊不清,車上的5個人把5雙眼睛瞪得大大的,使勁地辨清道路,駕車在風雪中艱難地前行。在17日20時40分,順利地趕回了發射場。

車剛停穩,試驗隊的同志們便立即將儀器接過送往技術陣地,緊張而有序地開始了測試工作。這場“日夜兼程接設備,千里疾馳保進度”的閃電行動,成了飛船發射中的佳話。

2003年初,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黃春平表示,事故並不能阻擋人類開發太空的腳步。但火箭研製隊伍必須進一步樹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思想。載人航天“火箭的飛行全過程不過600秒左右,我們的要求則是產品必須達到600小時的水平。”要千方百計想辦法,絞盡腦汁找問題,對4四次成功的地方進行充分認真細緻的分析,在成功的過程中要敢於一路否定自己,戴著放大鏡找問題。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黃春平熱愛航天事業,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今年65歲的他,仍然摯愛著這耗盡了他的青春和大部分生命時光的事業。他說,載人航天,讓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年輕的,有著沒完沒了的幻想。

黃春平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投身航天事業近40年,是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和再入飛行器技術專家、再入飛行器技術開拓者之一。他先後參加或主持了9種再入飛行器的研製、定型批生產和4種運載火箭研製。在多個功勞簿上有多項首次和第一,首次創造性地解決了飛行器局部回收難題;首次實現飛行器多項升級換代和重大技術改進,為飛行器小型化、輕型化、高精度和全天候作出了突出貢獻;領導了中國第一枚載人運載火箭的研製。他還是載人飛船火箭系統的總指揮。中國首次實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神舟五號”飛船,就是由黃春平擔任總指揮的長征二號F火箭送上太空的。  黃春平自言已沒有機會登上太空,但最希望的是看到中國能進行深空探測。

因為妹妹搞國防

中國航天史上,有人把留美的錢學森歸為第一代,留蘇的王永志是第二代,中國自己培養的戚發軔、黃春平都屬第三代。然而在黃春平眼裡卻有另一歸類。錢學森等人實現了飛彈升空,他們屬於第一代。第一代的時候,國家還沒有航天專業,都是從學化學、數學和部隊上抽調的。第二代則是國家自己培養的。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經常有轟炸機“光顧”福建農村。黃春平差點就失去妹妹。“加強國防”,這個為了家人考慮的樸實願望讓他報考了北京理工大學。1964年,黃春平大學畢業,分配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此後的10年裡,塔里木盆地、北京,黃春平各地輾轉奔波。對那個年代曾有個評價――“搞飛彈不如賣茶葉蛋”,黃春平卻說:“其實我們根本就沒心思去考慮將自己職業與賣茶葉蛋做比較。那個年代,一切都是服從命令。”

將楊利偉送入太空

“別人一提到我,總是說我是神五火箭系統總指揮,其實那是把我說小了。”

黃春平先後擔任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火箭系統總指揮。然而,人們提起他總是說“神五”火箭系統總指揮。

旁人眼中從無人到載人是一大跨越,黃春平卻親歷了其間的點滴進步。

為了實現載人航天這個目標,黃春平面臨了“第一次”的挑戰。他們必須為“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增加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黃春平等人將310種故障模式設定在故障自動檢測系統里。“神箭”側面4個折起的柵格翼是逃逸系統最難的部分,第一次黃春平他們完全是自己摸索著解決了。“當時我們也想過諮詢一下俄羅斯專家,增加保險係數。但他們開價1000萬美元,我不乾。”

黃春平說:“運載飛船是我們通天的工具,其中火箭與飛船的關係很密切,因為箭與船要對接。”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成功後,擔負將神舟五號送上太空的使命。

“神五”準備升空了,楊利偉登艙後向指揮台揮手。黃春平眼淚嘩啦就下來了。在這位總指揮的回憶里,40多年的航天研究生涯中,他流了兩次淚,大哭了一場。

火箭升上太空,留下炫目的光輝。為了這短暫的炫目,許多實驗隊的隊員們患上了“火箭綜合徵”:臨發射前3小時,口乾、手心出汗……每一次發射,黃春平都會在兜里備著救心丸,“發射不成功,到哪兒躲去,我們都是罪人啊。”“神五”發射兩分鐘後,人群已經在歡呼,黃春平和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卻依然嚴肅地坐著。“我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600秒,那是箭船分離的一刻,也是我們的長征二號F火箭完成使命的一刻。”

587秒,大螢幕上終於顯示出箭船分離的畫面。等了600秒後,黃春平意識到成功了。火箭送飛船進入軌道後,他與劉竹生抱在了一起。

希望夢想早日實現

“神五”,實現了載人。“神六”,搭載了兩位航天員。“神七”將會怎樣?

“神六”成功以後,作為載人飛船總顧問組組長的黃春平跟著設計班子一起轉戰到了“神七”發射的研製上。

“神七”發射預計在2008年,“我們現在規劃的‘神七’會有出艙活動,包括行走、操作、擰螺釘、安裝設備等。”黃春平表示,屆時飛船的容量會相應增加,會上3名航天員,而這些都可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做足準備。在黃春平看來,“神七”會是個新的起點。

“中國航天史,第一階段是國防航天,第二階段是套用航天,第三階段是載人航天,第四階段是空間探測。”黃春平有板有眼地指出,而他自己親歷了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

儘管親歷了載人航天的成功,黃春平內心最想做的還是進行深空探測。1999年,黃春平曾提出探測器簡易登月提案,他構想的是發射一個探測器,讓它在月球上著陸。“探測器上帶有五星紅旗,可以將國旗插在月球上。”

火箭要把月球探測器送到月球上去,事先必須精確計算好探測器運行的軌道。黃春平直言中國能設計出科學的運行軌道,懷抱著信心,他夢想中國早一天能進行深空探測。

“我還有個夢想,希望早日看到太空垃圾的正當處理。”黃春平在第三十六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倡議和平太空,其中太空垃圾的處理是一個議題。作為航天人向太空發射目標器是一種職責,然而黃春平不想看到空間目標成為死的空間回應器後,無人理睬。“太空垃圾讓我們的太空探索也成了一把雙刃劍,處理不當反而會不利於我們的太空探索。”黃春平不知不覺間,將對深空的探測轉入了另一個維度,在他看來,處理太空垃圾也是深空探測的一個內在命題。

(摘自《新京報》)

育苗

在2010年12月5日在乍浦九龍山國小與乍浦鎮部分師生見面,並給全校師生講述了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歷史和前景規劃,並談到了自身艱苦奮鬥搞航天科研的歷程,同時向全體師生提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並鼓勵同學們“學習好了,將來大有作為”。

黃總的報告激起了廣大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極大熱情,很多同學紛紛向黃總提出了心中蘊藏已久的問題,黃總耐心地一一做了回答,還給同學們簽名留念。

新征程

2009年5月16日,在江蘇省第21屆科普宣傳周上,原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研究員作了“人類與航天”的科普報告。據他介紹,我國太空空間站將於2014年發射,科學家也正在研製用於發射空間站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目前,新型運載火箭已經研製出初樣,南京晨光集團也參與了新型運載火箭的研製。” 據黃春平介紹,新型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它將使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9噸提高到25噸,是技術上的一次巨大進步。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將被命名為“長征五號”,南京晨光集團也參與了新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晨光主要負責的是伺服機構,伺服機構就像機械手一樣,可以控制火箭的飛行姿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