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導讀中醫經典古籍導讀

黃帝內經導讀中醫經典古籍導讀

《黃帝內經導讀中醫經典古籍導讀》是2008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世發、吳顥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源。對學習中醫者而言,誦讀《內經》,如軍事家之於《孫子兵法》,文學家之於《詩經》一樣,不可或缺。然而,近年來中醫界對於《內經》的學習日漸怠慢。究其原因,《內經》一書年代久遠、文字簡約、義理深奧。為了幫助初學中醫者更好地學習《內經》,特編寫了此書。全書在結構上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內經》成書年代、版本、學術思想、主要內容等。第二部分節選了《內》中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臨床價值的原文,並加以簡要注釋,以利學習;同時在大多數《內經》原文後,附有古代或現代醫案,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內經》理論對中醫臨床之指導價值。本書適合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目錄

第1章 著作簡況及內容簡介

一、著作簡況

二、主要內容

第2章 學術淵源

一、醫學自身的發展

二、古代哲學思想對《黃帝內經》形成的影響

三、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內經》理論形成的影響

第3章 學術發展

一、東漢時期

二、兩晉時期

三、隋唐時期

四、宋金元時期

五、明清時期

六、近、現代時期

第4章 學術體系

一、《內經》理論體系的認識論

二、《內經》理論體系的方法論

三、《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學術思想

第5章 《黃帝內經素問》原文精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第6章 《靈樞》原文精讀

試讀章節

第1章著作簡況及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託名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論醫之書。

最早提到《黃帝內經》一名者是西漢劉歆所撰的《七略》。劉向、劉歆父子奉命整理和編輯先秦和當時的文獻,時稱校書,其成果彙編了一部總目錄,劉向謂之《別錄》,劉歆再加整理,節其要者,名為《七略》。《七略》已佚,其部分內容由《漢書·藝文志》得以保存。

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黃帝內經》者,是《漢書·藝文志》。東漢班固把《七略》抄下來作為《漢書·藝文志》,其中寫到“黃帝內經十八卷”。這些史料記載說明,在西漢劉氏時代,《黃帝內經》已經成書,到東漢班固時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仍被保存。

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已不存在,其內容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靈樞》)。

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名稱,並非同時出現,而且後者歷經多次變遷。

《素問》書名,最早見載於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自序謂“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嗣後,晉代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中寫道:“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靈樞》之名,最早見於王冰所作的《黃帝內經素問注》,其序謂≯《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在此之前,《靈樞》被稱為《九卷》、《針經》,隋唐時期,還有《九靈》、《九墟》等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