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考棚

黃州考棚

黃州府試院(貢院),俗稱黃州考棚,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勝利街與考棚街交匯處的黃岡實驗國小內。是主持科舉初試的專門機構,是組織考試和評閱試卷的場所,也是府試、院試考場所在地,平時為本府秀才讀書處。歷史上,對黃岡教育產生過重要影響。董必武,熊十力等眾多家喻戶曉的人物都曾在此進行院試。

由來

唐朝繼承隋朝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逐步完善。科舉一般分童生試和正式科考兩個階段,正式科考在省城或京城舉行,童生試在地方舉行。童生試又分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在各縣舉行,府試和院試在州府舉行。縣試合格者參加府試,府試合格者參加院試,院試合格稱中秀才。中了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考舉人。中了舉人,再進行會試考進士、殿試考狀元等。府試、院試之地,稱試院或貢院,設在府治所在地。唐朝規定,經州縣考試,及第後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據《黃岡市志》記載,唐朝黃岡中進士11人。由此可知,黃岡州府級科舉考試應始於唐。
經考證,明以前黃州考棚無固定場所。每逢科考、歲考,考場臨時設於官宦大戶人家。明初,考棚設在黃州城夏、閔、王三姓舊址,地處洗白街北,南臨長江,北近東坡赤壁。嘉靖年間,考棚曾多次設於陶仲文官宅。陶仲文(1475—1560)系黃州城人,明朝著名道士。由黃梅縣吏擢為遼東庫大使,後由邵元節薦入朝,深得世宗信任,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進光祿大夫柱國,封恭城伯。嘉靖二十四年(1545),詔追贈其三代,給予誥命,蔭其孫入國子監,故其家宅殷富,庭院廣闊,設為考場,尚為可信。明萬曆年間,黃州知府潘允哲將夏、閔、王三姓舊址上的考棚改建為北察院,明末毀於清軍。

近代

清朝開始,黃州府試院(貢院)建有固定場所,其相關建築設施一應俱全。據清光緒八年《黃岡縣誌·輿圖》卷首黃州府城圖示識,“貢院”在黃岡縣學(今黃岡市實驗國小內)西側,方家巷街首。光緒十年(1884),黃岡縣學往西,即為考棚。其標識位置均為今黃州勝利街市新華書店與市實驗國小之間。

據《黃州府志》載,清初,黃州府、黃岡縣署在明北察院原址再建試院。康熙年間,黃岡知縣黃極、鍾葦先後購民房,擴號舍50餘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黃州知府再次擴充號舍。鹹豐三年(1853年),試院毀於戰火。鹹豐八年,黃州知府周炳鑒倡黃州府八屬縣捐資修復。鹹豐十一年,試院再度毀於戰火。同治元年(1862年),黃州知府黃益傑率八屬縣捐資重修。光緒元年(1875年),黃岡知縣恆深購基復擴號舍。光緒八年,知府英啟、知縣戴昌言勸捐修建頭門、儀門、內外雨棚,成為黃州城獨具人文景觀的建築群。光緒二十九年,為黃州府試院最後一次秀才考試。光緒三十年(1904),科舉制度廢除前一年,黃州府試院改為黃州府中學堂,為今黃岡中學前身,是鄂東開辦的第一所中學。

唐貞觀初年後,尤其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黃州府、蘄州府並治以來,黃州城一直是鄂東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科考時,學政駐紮衙門,主理試院,掌管考務,接受報名,安排號舍(考生考試之地),評閱試卷和發榜。考場官吏有主考、監試、提調、授卷、彌封、謄錄、對讀、收掌、搜檢、督門、巡綽、巡牆、督牌、稽查、供給、雜役等數百人。考場內外皆立防閒禁令。考生親屬不準接近貢院。場內供需人役皆須亮相、抖衣、搜查所帶物品。

現代

黃岡府試院東側是黃岡縣儒學(黃岡縣學),始建於明中期,再建於清同治七年。縣學建築以文廟為主體,占地2100平方米左右。建國初,文廟大殿四周原有木構建築均被拆除,僅存大殿一座。因年久失修,大殿殘破嚴重。為加強保護,1985年黃岡縣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黃岡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黃岡市實驗國小投巨資,按照“保持原狀,整舊如舊”原則,對大殿全面修復。現為該校圖書館和傳統教育基地。

黃州城有一條街名考棚街,遠近聞名。自唐始,府試一般為“三年兩試”。每臨考期,黃州府屬各縣應試生員聚於黃州,連同送考家人、書童約2萬餘人,在試院周邊就近下榻備考。每逢此時,黃州城車水馬龍,熱鬧異常。尤其是考棚左側前街,客棧、飯館、日雜百貨、文房四寶等生意興隆,漸成一條繁華街道,此街因考棚而得名,故稱黃州考棚街,街名沿用至今。宋末,考棚街北起黃岡縣學門,南抵箭道口。清末,考棚街為南北走向,由三段組成。北為縣學前街,路鋪長條石;中為姚家閣街,北起上馬石,南接一字門街;南為一字門街,北起上拱橋,南抵一字門口,街道較為寬闊。現今南起十字街,北至勝利街中國電信黃岡分公司。

成就

黃州府試院(貢院)是黃岡的人才搖籃。據統計,黃岡科舉共產生文武進士953人,秀才、舉人數量龐大。他們大都在黃州考棚參加過考試,部分人還在此研習過,不少人後來官至高位,或成為著名哲學家、科學家、醫學家、語言文字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革命家。程顥、程頤、李時珍、萬全、劉子壯、陳沆、田桐、居正、湯薌銘、董必武、黃侃、熊十力等著名人物,都在院試前後留下佳話,為黃岡人所稱道。李時珍自幼愛好讀書,十四歲參加府試,中秀才,後承家學,研習本草,廣羅博採,費三十年之殫精,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撰成《本草綱目》,達爾文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清光緒癸卯(1903)年,黃州府試考生進考棚時,廣濟縣(今武穴市)考生饒漢苑拒絕搜下身,學政指使場官將其當場踢死,引起八屬生員強烈不滿。其中,黃安董用威(必武)、麻城屈子厚、蘄州程柳塘、廣濟郭治平等考生率先發難,組織考生衝擊黃州貢院“龍門”,將省、府、縣三級考官圍困於“考棚”二天二夜,申冤揭貼,散發全城。此事引起朝野上下震動。

黃州府試院也是一處革命舊址。1926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黃岡縣農民協會進駐試院,成立鄂東地區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組織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深入農村開展平民教育,開辦工農夜校,領導鄂東地區農民運動。抗日戰爭期間,黃岡縣中心縣委書記劉西堯和中共地下黨員陳錦文等,以黃州中心國小(今黃岡市實驗國小)教師身份作掩護,秘密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劉西堯曾任國家教育部部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