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派

黃山派

明末清初山水畫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梅清、原濟(石濤)、弘仁(浙江)。三人畫風各異,而都以描繪黃山的峰巒煙雲之變化著稱,故稱“黃山派”。世人稱:“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形,弘仁得黃山之質。

得山之形

黃山派中,梅清可謂先驅,黃山山水堪稱上品,但比之石濤,其畫重於外貌。
梅清(1623-1697),清初畫家、詩人。原名士羲,後改今名,字淵公,號瞿山、敬亭山農,宣城(今屬安徽)人。世祖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四次北上會試,不第告終。後遭家落,屏跡稼園,鬱郁無所處,寄情詩畫自娛。屢登黃山,觀煙雲變幻,銀濤起伏,印心手隨,景象奇偉。筆法松秀,墨色蒼渾;後人稱梅清、梅庚、石濤,戴本孝等為黃山派。傳世作品有《山村清景圖》、《黃山圖》、《黃山十九景圖》、《黃山煉丹台圖》等。

捕山之靈

石濤畫黃山,已達形神具佳的境界。

人物簡介

石濤(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l64l、1642)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l710、約1718)諸說。

人物生平

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石濤號稱出生於帝王胄裔,明亡之時他不過是三歲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這與漸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濤的性格中充滿了"動"的因素,因而他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康熙南巡時,石濤曾兩次接駕,並山呼萬歲,並且主動進京交結達官顯貴,企圖出人頭地,但權貴們僅把他當作一名會畫畫的和尚而已,並未與之計較,故而攻敗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好在他聰明絕頂,巧妙地把這種矛盾發泄到他的畫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縱橫排闥、閃轉騰挪,充滿了動感與張力,這也正是他異於常人的高明之處。)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局限於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並完善表現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乾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於世,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鬱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合,秀拙相生。

人物評價

石濤對後世影響極大,作品歷來為藏家所鍾愛,歷代石濤贗品也經久不絕,但大多技藝低劣,屬“皮匠刀”的筆法,很容易辨真偽。但現代畫家張大千曾精研石濤,仿其筆法,幾能亂真,他有不少仿畫流傳於世,極難分辨。張大千筆力不如石濤厚重,線條也較光滑,這是不同之處。

人物影響

另外,同一時期還有一些人的創作與“四王”的藝術追求截然不同。在藝術上主張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情感,創造出豪放、磊落、獨具風采的畫風,對振興當時畫壇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就是有很高藝術水平的四位僧侶畫家,朱耷、石濤、弘仁、髡殘。 他們都是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後代,在政治上對清代統治者是不合作的態度,反對清王朝貴族的作風。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表達真情感受。他們也重視筆墨情趣,並尋找自己的繪畫空間,撫慰曾經遭受過折磨的心靈。石濤的山水畫獨具風格,景色構圖大膽新穎,筆墨運用多變,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畫花鳥畫出名,繼承陳淳、徐渭的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厭惡世俗生活和國亡家破的痛苦內心。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很大。石濤的山水學習黃公望、王蒙風格自有變化,以真實景色為對象,描繪山水,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

人物風格

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當代的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細雨虬松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傳世。著《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取山之質

弘仁與前二者畫風迥異,刻意追求內在實質。
弘仁(1610-1664)安徽歙縣人,字無智,號漸江。俗姓江,名韜,字大奇,又名舫,字鷗盟。明末諸生。明亡離歙去武夷山,從建陽古航禪師為僧。順治十三年(1656)由閩返歙,往西乾五明寺。畫從宋元各家入手,萬崇倪瓚畫法,為新安畫派奠基人。畫師古人。更師造化。返歙後每 歲必游黃山,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曾作黃山真景50幅,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給人以清新之感。其《黃山松石圖》亦偉俊有致,不落陳規。所作《曉江風便圖》寫浦口景色,筆墨賀勁,兼用側鋒,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寫梅花和雙鉤竹。“新安畫派”的奠基人。與杳士標、 孫逸、汪之瑞並稱“新安四大家”(亦有稱“海陽四家”)。畫史上稱弘仁、髡殘、石濤、八大為畫壇“四僧”。行書法顏真卿,楷書學倪雲林,得其神韻,亦工詩,後人輯成《畫偈集》148首。傳世作品有《黃海松石圖》、《西岩松雪圖》和《古槎短荻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