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橋

地理位置黃家橋是個小集鎮,地處張家港市塘橋鎮東北的水渠村(2004年水渠村併入韓山村),離鎮區約3 歷史淵源黃家橋的形成應追溯到該鎮黃氏始祖黃子陽、黃子蔭兄弟倆。 據《黃氏家譜》("

江蘇省張家港市黃家橋

簡介

地理位置

黃家橋是個小集鎮,地處張家港市塘橋鎮東北的水渠村(2004年水渠村併入韓山村),離鎮區約3 公里。

歷史淵源

黃家橋的形成應追溯到該鎮黃氏始祖黃子陽、黃子蔭兄弟倆。據《黃氏家譜》(" 文化大**" 中散失)記述:子陽、子蔭兄弟倆祖居長江北岸的安徽六合縣(現隸屬南京市),約於元末明初,兄弟倆為避兵亂,背井離鄉,沿江東進,先在江邊鹿苑奚浦落腳,後沿奚浦塘曲折南進,遷移到現黃家橋處安家。這裡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較為安寧。隨著黃氏家族的興盛,至明代,小集鎮逐步形成。
為了便於奚浦塘東西兩邊往來,由黃氏家族集資,在西街口奚浦塘上架木橋一座,定名為黃家橋,這個集鎮也就以此為名。黃家橋最古老的宅院,為后街7 間一排共五進的" 永安堂" 。至清代同治年間,為避太監頭子安德海的諱,改名為" 永善堂" 。該宅為明代建築結構,庭柱下均為木鼓墩,其中第二、五兩進清代翻建。鎮上還有一所大宅,名叫黃家牆門,也是明代建築。黃家橋東北不遠處建有黃氏家庵,名" 陽庵" ,後人將" 陽" 誤傳為" 楊" ,叫" 楊庵" 了。
黃家橋集鎮形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可謂歷史悠久了。民國時期,黃家橋有二三十家店鋪,鎮南有黃氏宗祠和城隍廟,廟前有兩株銀杏樹,樹齡均在300年以上。抗戰期間,在廟場和奚浦塘西季家弄之間建一木橋,名" 萬豐橋" ,不久即毀。解放後,黃家橋變化很大。1976年開拓奚浦塘,截彎取直,原塘改道,舊河床填平建成黃橋公路。1982年在黃橋公路兩側另建新街。
民國至建國初,黃家橋屬黃橋鄉,鄉鎮府駐地黃家橋老街東側,後撤鄉,分屬塘橋鄉管轄(現塘橋鎮)。據當地一位老人回憶,黃家橋老街最繁華的時候有數十家店鋪,光藥店就有四五家,老街主街為東西走向,長數十米,街道上鋪有青石條,兩側為木質平房,東側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街。從民國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家橋有五年制國小一所,二年制國中一所,二年制高中一所。這位老人回憶小時候,上的是國民黨立國小,學的還是繁體字。到九十年代後,保留村級國小:黃橋國小。至2002年,塘橋鎮取消所有村級學校。

現狀

可惜的是黃家橋老街現在已經不復存在,青石街道已經變成了水泥路,兩側的木房也基本被拆毀,城隍廟也被損毀,後僅存一象徵性的香爐(用磚塊圍起來的天爐),本人在七八年前還去燒過一次香,後就鮮有人去了,據說現在已經被完全拆毀。唯一倖存下來的是那兩顆銀杏樹(位於現黃家橋街東北,關英商店對面),目前已經被列為保護樹木,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然屹立不倒,枝繁葉茂。

安徽省天長市黃家橋村

簡介

黃家橋村位於金集鎮東南角,距鎮10公里,與江蘇省儀征市接壤。該村位於諭興水庫之南,境內大小2個山頭,礦產資源豐富,風光旖旎,景色宜人,樓房林立,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砂石路組組相通,生態平衡,是投資的最好去處。該村有耕地面積6252畝。現轄36個村民小組,共有3444人。
黃家橋村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高崗丘陵地區。平均海拔高程在43.6米左右。黃家橋總支委員會成員3人。該村下設3個黨支部,10個黨小組。現有正式黨員80人,預備黨員4人,入黨積極分子5人。該村2005年被天長市委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2006年和2007年又連續被評為社會治安模範村。2007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大力營造環境,籌建金集鎮工業集中二區,目前已有2個企業落戶工業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