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

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
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1931年出生於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個三代翰林的書香門第。曾擔任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顧問,兼中國國際合作公司總經理。70多歲時又成了中國年齡最大的博士研究生。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 黃宗漢[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

黃家名人多,大哥黃宗江是著名的戲劇家、散文家,二哥黃宗淮致力於歷史研究,但在八十年代過世,三姐黃宗英和四哥黃宗洛都是著名演員,五弟黃宗漢最具演員條件,卻成了黃家年齡最小、地位最高的革命幹部,改革開放後成了中國第一代文化企業家,70多歲時又成了中國年齡最大的博士研究生。黃宗漢先生的書房,曰“夢廬”。室內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何必開門,明月自然來入室;不須會友,古人無數是同心。”清代進士何子貞所集的這副聯語,正是他久藏於內的心聲寫照。“明月入室”,說的是心境;而“同心”,繼承先賢,為國為民,則是志向。黃老填一橫批:“愚翁尋夢”,以示追求。黃老富於大膽想像,又以科學的態度務實真乾。他浮生三夢,而且讓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1946年就讀於北京通縣潞河中學,其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北平解放時參加接管工作,在北京市宣武區委宣傳部和市委組織部工作。“文革”中下放勞動4年,返城後在北京市電子儀表行業的二級公司任政工組長、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1979年任東風電視機廠廠長。1982年任北京電視工業公司副總經理,兼任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顧問及中國電視劇國際合作公司總經理。1986年任北京市宣武區政協副主席。199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4年在該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人物成就

大觀園

1983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要投拍《紅樓夢》,全部費用預算300萬元,其中制景費只有75萬元。如果全班人馬去南方拍攝實景,這些錢遠遠不夠,而搭個大觀園布景,拍完了拆掉又太可惜。於是,中心請一貫出奇制勝的黃宗漢來策劃。黃宗漢當時正任北京電視工業公司副經理,被聘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顧問,兼中國國際合作公司總經理。

經過一番精心調查之後,黃老提出要學習國外建立“影視基地”的做法,蓋一座永久性的實景大觀園,既可做電視劇《紅樓夢》的拍攝地,又可成一個文化景點。此建議得到廣電部的重視,委託黃老承辦。但大觀園蓋在哪裡好?資金又哪裡來?黃宗漢正百般思量,可巧就遇到老街坊李瀛。李瀛是宣武區的領導,當年與黃宗漢在解放軍進城時共過事,此時一聽是要為首都的文化事業做貢獻,李瀛不但提供當時為苗圃的南菜園作為大觀園建造地址,而且提供借款95萬元。

黃老做夢大膽,“圓夢”卻小心考證,認真實施。他組織顧問會,向專家求教。故宮博物院的清史專家朱家溍推薦了紅學家、古建築學家楊乃濟。楊乃濟曾於1963年在北京舉辦“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紀念展覽”時,與建築大師梁思成、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戴志昂共同製作過15平方米的大觀園模型。經協調,楊工調入任專職項目工程師,宣武區政府又特聘其為大觀園總設計師,主持大觀園的總體規劃設計。

楊工很快提出設計方案,又由相關各方專家、領導論證、修改而後定案。隨即,請來北京的古建隊,調來大興安嶺的木材,特批了數十兩真金……山石隊的工匠藝人,據說還是明末清初園林設計家“山子張”的傳人。一期工程,包括曲徑通幽,怡紅院、瀟湘館等8處景點,如期在1985年7月1日《紅樓夢》劇組入園拍戲前建成——既有北方皇家氣派,又兼具南方私家園林的特點。

以後,北京乃至全國的數以百萬計的遊人來逛大觀園。“劉姥姥”們的門票錢,不但還清了一期工程起步時期的借款,還流動積累了續建工程資金2300萬元,可謂“以園養園”、“以園建園”。大觀園的40個景點在8年的時間裡全部建成。

大觀園被命名為“北京紅樓夢文化藝術博物館”、“新北京16景”、“首都80年代的十大建築”。而且,大觀園還在紅學界的支持下,組織數十場紅學講座,題目涉及《紅樓夢》成書過程、人物評論、詩詞鑑賞等諸多方面,對普及紅學有重要的影響。天橋樂茶園再現老北京民俗

天橋夢

1986年,黃老回到闊別多年的宣武區任政協副主席。早在1956年,他曾任宣武區宣傳部副部長,30年過去了,白駒過隙。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發展戰略,他又開始圍繞天橋民俗文化展開奇思妙想。

天橋是北京的一塊寶地,始建於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其中有座江南城隍廟(供奉文天祥),據記載,城隍一年三次出巡,隊伍浩浩蕩蕩達數里,有四鄰農民的50面大鼓的鼓隊和百姓獻給城隍的萬民旗等,之後就是民間走會的各種雜耍,如高蹺、秧歌、舞獅等。後來有些人為了餬口,祭神之後就利用天橋的空場,“撂地”表演打錢了。圍繞廟會,逐漸店鋪林立,散攤眾多,平民市場很活躍。

於是,有獨特的眼光的黃宗漢,向政府進言:民俗民間文化是一種優勢,一種資源,一種財富。他拿出自己的稿費,收集、複製了大量與天橋文化有關係的檔案、資料和歷史照片,先後編輯出版了《天橋往事錄》、《北京老天橋》畫冊,受到歡迎。他又利用手中的這些資料,拍攝了反映天橋民俗文化的電視劇《天橋夢》,以文藝的形式反映老天橋藝人的故事。

1992年,黃老提出改建天橋總體規劃的構想,天橋樂茶園是構想之一。區領導給以大力支持,宣武區華昌工貿公司還投資200萬元,在原先天樂戲園的基礎上翻建了天橋樂茶園。這是一座仿古茶園,觀眾入座,有茶和風味小吃,可以邊吃邊欣賞演出,著名劇作家曹禺題匾“天橋樂”。

黃宗漢與話劇演員于是之共同策劃茶園演出的大戲《天橋風情大串演》,由藍天野編腳本,夏淳導演,演員多是天橋土生土長的藝人。數來寶、唱大鼓,拉洋片、變戲法……舊天橋的把式被濃縮於舞台上。台下兩廊,匯集北京各色風味小吃,有豆汁、茶湯、羊雜碎等,席間還有賣花、賣糖葫蘆的小販……可說是重現了“酒旗戲鼓天橋事,多少遊人不憶家”的盛景,使人流連忘返。

老年人來此找尋珍貴的往昔回憶;年輕人來此親自體驗老北京民俗文化;港澳台、海外華人來此被故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別有一種濃厚的眷戀;更有眾多外國遊客包括美國總統尼克森等國家元首,在此品味奧妙。于是之為“天橋樂”所書寫的對聯概括得好:“集萃天橋民間藝術;縱覽故都風土人情”。而于是之同時為黃老書寫的一幅中堂:“京都文丐,藝壇怪傑”,也是恰如其分。

宣南夢

“宣南是近代史的一塊活化石,宣南夢是我最大的夢。”黃老如是說。

“宣南”是個地域文化概念,泛指北京宣武門南部一帶。據史學家考證,清順治五年(1649年),清政府實行“滿漢分居”政策,京城的漢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國的文人舉子赴京趕考,也大都客居於此,故使宣南一帶大街市繁榮,會館林立,人文薈萃。人們把各地的先進文化帶到宣南,在此融匯並逐漸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個層面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宣南文化是北京歷史文化的源頭、縮影和精華。

為進一步解讀宣南文化,加以保護和利用,黃老決定進一步深造。1995年,64歲的黃老當選為全國勞模,在中央組織部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他提出了多年的夙願:“我像高玉寶一樣,我想讀書。”中組部的領導深為感動,作為國家教委特批,經過考試,他被破例(國家規定45歲以上的公民不能再報考研究生)錄取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經過3年苦讀,66歲的黃老拿下碩士學位。結合湖廣會館的修復,他研究的課題是《孫中山與北京》。他蒐集了大量的資料,重點研究1912年8月25日,孫中山到湖廣會館參加國民黨成立大會及在北京的活動,對孫中山給以適當的評價,引起海外學界的重視。

1999年,68歲的黃老又進一步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戴逸教授建議他研究清代宣南的士人文化,於是,他重點對乾嘉學派諸大師、宣南詩壇諸名士、戊戌維新諸先驅這三個士人群體,在宣南的活動進行探究。他沒想到,他所研究的課題《清代京師宣南士人文化研究》,竟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他真是高興極了。

2002年,經過戴逸教授提議,71歲的黃老又延長學習的時日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黃老患重病,一邊治療一邊攻讀。2004年5月28日,黃老在做了6次化療之後,拖著虛弱的身體,前來參加博士論文的答辯。他笑著說:“我的白血球只有1000克,打了4針提高白血球的藥,是不是精神頭不錯?”73歲的他,這年拿下博士學位。

乾嘉學派顧亭林(顧炎武)長期居住在宣南報國寺,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黃老影響很大。他說,愛國救亡精神是宣南文化的一個特點。“古人無數是同心”,我是小人物,一匹夫,為祖國富強,盡一份力量。學以致用,拾遺補缺,拾文化遺產之精華,補文化市場之缺口。我在宣武生活了半個世紀,我熱愛北京宣南這片文化沃土,決定對宣南文化進行一系列研究,博士論文只是這個夢的序曲。

目前,黃宗漢先生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北京宣南歷史文化》已結題,他正為其專著作必要的修改、補充工作。同時,他還牽掛著《大觀園圖志》的出版,正為此奔走忙碌。

文化名家黃宗漢於10月11日離世,享年8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