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貴

與此同時,戰士報社在這場抗災救災宣傳報導戰役中,也打贏了一場硬仗。 戰士報社先後派出的9名記者在災區一線傾心盡力,采寫了新聞稿件100多篇,刊發圖片20多幅,多方位地報導了軍區部隊抗災救災事跡。 在這次抗災救災新聞宣傳中,無論前方後方,報社同仁都表現出不畏艱辛、連續作戰、頑強拼搏的精神和作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宏貴,筆名老櫃,1959年生,湖北大悟縣禹王鎮人。作家,書法家。曾任廣州軍區戰士報副社長,現為中共湖北鹹寧市委常委、鹹寧軍分區政委。

藝術兼職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

個人著作

《絕妙好詩小楷字帖》,重慶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回聲》,中國工程出版社出版。

書法

學書經歷

10歲習書,臨池不輟。主攻楷書,兼習行、草、隸、篆。無師自學,以碑帖為範本,並將習書與日常文字工作結合起來,日積月累,漸見成效。

藝術觀點

硬筆書法的真諦在於,它是書寫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為第一要著;其次才是線條的結合與框架的購置和章法的講究。

書法成績

曾榮獲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作品選入《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獲獎作品薈萃》、《鋼筆書法作品精選》等。1984年以來,在《解放軍報》、《戰鬥報》、《戰士報》、《中國鋼筆書法》等報刊發表作品70餘幅。

新聞工作

主要榮譽

2005年,榮獲第六屆廣東新聞“金梭獎”(由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省新聞學會和省新聞人才基金會聯合主辦)。

作品

濃墨重彩書寫壯麗畫卷

□ 黃宏貴 雷鳴劍

世人關注的抗擊冰雪災害已取得重大勝利,載入史冊。人們不會忘記———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中南部分省(區),廣州軍區出動官兵15萬多人次、預備役民兵170多萬人次,攜手頂風冒雪戰天災,其陣容不下’98長江抗洪。與此同時,戰士報社在這場抗災救災宣傳報導戰役中,也打贏了一場硬仗。截至2月13日,戰士報社共刊登抗災救災報導專版16個,刊發新聞稿件、圖片250多篇(幅),濃墨重彩地書寫了壯麗抗災畫卷。

打破常規 精心策劃

1月中下旬,中南部分省(區)出現持續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廣州軍區迅即抽調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奔赴湖北、湖南、粵北京珠高速公路和桂西北等地抗災救災。戰士報社當即作出反應,策劃組織駐站記者分頭采寫稿件。1月31日,隨著災情呈惡化之勢,報社緊急召開全社幹部、職工動員大會,社長楊永輝要求大家像組織’98抗洪和2003年抗擊非典新聞宣傳那樣,積極主動,全力以赴,隨時作好奔赴抗災一線採訪的準備。報社當即決定報紙宣傳由正常機制轉入應急宣傳機制,改變原定的出版計畫,新聞版一律為抗災救災宣傳讓路,全程跟進、重點報導部隊抗災救災新聞。

第一時間內,報社成立了由9名記者組成的抗災救災一線採訪組,分別於1月31日、2月1日、2月2日趕赴京珠高速公路粵北段、湘南、廣東連州市、廣州火車站等重點地段和區域,現場採訪報導四總部聯合工作組和軍區領導親臨一線視察指揮和部隊官兵抗災救災的新聞,如《四總部聯合工作組深入救災現場指導,要求部隊:再接再厲確保京珠大動脈暢通》、《某部1400多名官兵雪夜馳援京珠高速公路粵北段》等稿件。由於反應快速,部署及時,分工明確,把握了這次抗災救災新聞宣傳的主動權。

全力以赴 恪盡職守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戰士報社采編人員自覺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災救災一線新聞報導中,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

特大冰雪災害發生期間,正是春節前夕,報社部分同志已經做好回家過春節的準備,有的訂好了機票或車票。災情發生後,全社人員都表現出高姿態和高覺悟,主動退票,爭先恐後地要求到一線採訪。

軍事編輯處副處長的母親已年近八旬,患病在床,希望兒子帶著媳婦、孫女回江西九江過團圓年。他聽說要派記者到抗災一線採訪,立即找到社領導,堅決要求上前線,還與政工編輯處編輯周超凡、總編室攝影記者凌耀南一道主動退掉回鄉過年的火車票,趕赴京珠高速公路粵北段抗災救災一線採訪。戰士報社先後派出的9名記者在災區一線傾心盡力,采寫了新聞稿件100多篇,刊發圖片20多幅,多方位地報導了軍區部隊抗災救災事跡。

連續作戰 頑強拼搏

在這次抗災救災新聞宣傳中,無論前方後方,報社同仁都表現出不畏艱辛、連續作戰、頑強拼搏的精神和作風。

前去採訪的人員,一個個都成了“拚命三郎”。周超凡、凌耀南等人受領任務赴京珠高速粵北段採訪,一到前線,顧不上安排食宿,一頭扎到高速公路最險段,在零下六、七攝氏度的粵北,一連八九天他們白天堅持採訪,晚上打著手電筒寫稿到深夜,手腳凍麻木了仍頑強工作,並主動留在抗災一線過春節,一直堅持到大年初四才撤離一線回到廣州,足足在抗災現場戰鬥了10天時間。汪泉作為報社唯一一名上一線採訪的女同志,隨某基地車隊長途跋涉400公里,坐在裝甲車頂被冷風吹得說不出話來。兩天時間裡,她每天隨車一邊與部隊官兵一起為受災民眾運送物資,一邊采寫稿件。

前方採訪的同志是這樣,留守後方的同志也不例外。在社長楊永輝和值班副社長吳志帆的組織帶領下,留守人員一人頂倆,每天工作到深夜兩三點甚至通宵達旦,政工編輯處處長李興富、軍事編輯處處長王明金和總編室主任唐安華等人,每天承擔大量抗災救災和其他稿件的編輯、校對任務,晚上加班加點到深夜,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表現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勇於吃苦的戰鬥作風。當次日帶著墨香的報紙一出來,大家都精神振奮。許多同志都說:哪怕是再累再苦,也值呵!

(作者分別系廣州軍區戰士報社副社長、總編室副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