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建村年代不詳。道光乙巳《膠州志》即有標註。因地處黃埠嶺頭,以地理實體命名。
經濟狀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的經濟快速發展,到2001年由冷萬順接任書記,籌資近百萬元把村裡的街道進行硬化,共打水泥路10000平方米,村內拉上了路燈,路兩側進行了綠化,成為膠州市有名的村莊,到2004年,全村個體私營企業已發展到30家,飯店、商店等各種店鋪有50多家,全村共有大小運輸車輛66部,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年產值2000多萬元,向國家納稅60萬元。
村居建設
黃埠嶺村兩委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現階段以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為指針,我村的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促進了村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到2005年止,全村住宅95%的戶進行了翻新,有40戶蓋起了2層樓房。2004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幾年來村被市評為“文明村莊”、“優秀黨支部”。在新的形勢下,黃埠嶺村被評為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為黃埠嶺村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社會事業
黃埠嶺村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相傳解放前黃埠嶺在膠州是茂腔的發源地,膠州優秀茂腔演員“曾金鳳”就是跟我村趙成義學徒,唱板凳戲,以後逐步膠州茂腔發揚光大,解放初期黃埠嶺成立了茂腔劇班,排演了很多戲,有“葡萄架”、“獅子樓”、“東京”、“西京”、“南北河”、“牆頭記”等等。1966年開始排京劇,有“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園”等,還有高蹺隊、秧歌隊,藝術豐富多彩。每到農閒時節、逢年過節,劇團團長有冷兆禮帶領就活躍起來。他們除了在本村演出,還到鄰村、四里八鄉,走遍了膠東半島,是我們膠州當時有名的戲班,深受民眾的歡迎。
黃埠嶺村,解放前是一個佃戶村,沒有文化,靠給人家扛活、打工生活。在老一輩的帶領下,村級教育有了初步的發展,至今已經培養出了很多大學生、本科生、研究生,村級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變化。
1980年,黃埠嶺國小已有6個教學班,8名教師。由冷元昌任書記,村里籌資8萬元,學校新建了18間校舍,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成為改造黑屋子、土台子先進單位。教學成績在全縣教學中名列前茅。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有大學本科和專科畢業生40人,中專畢業生120人,研究生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