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德

黃全德

黃全德(1912年—1941年)化名黃溪,湖北省通城縣黃袍荻田學堂屋人,出生於貧農家庭。1930年加入中國共黨員,先後擔任中共通城縣委書記、崇陽縣委書記、新四軍第5師鄂南獨立5團政治委員。1941年7月5日壯烈犧牲。2018年8月24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黃全德烈士是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黃全德黃全德
1926年,北伐軍攻克通城,共產黨組織公開活動,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1929年,參與組建了通城縣暴動委員會、農民赤衛軍第九大隊。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轉為中共黨員。

1933年6月至1934年,先後擔任中共通城縣委書記、崇陽縣委書記。

1935年,任少共湘鄂邊中心縣委書記。

1936年,任中共湘鄂贛省委駐西北代表團組織部長。10月任宣傳部長兼通山縣委書記。

1939年7月,他兩次出任組織部長。

1940年1月,中共鹹寧中心縣委改為鄂南黨代表團,繼任組織部長。

1941年4月,任書記兼新四軍五師鄂南獨立第五團政委。

1941年7月5日,他被漢奸密報壯烈犧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生平事跡

黃全德黃全德
1912年出生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下黃袍鄉荻田村學堂屋的一個貧農家裡。幼時曾入私塾學習,後因父早逝,家境貧困而輟學。為了減輕家庭生活負擔,他12歲時,就走村串戶,從師學習理髮。

1926年間,北伐軍克復通城,通城有了共產黨的組織,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這時,年僅14歲的黃全德,結識了一些革命志士,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啟蒙教育。當時通城還有一個進步組織——青年讀書團,黃全德從讀書團成員中借來一些進步書籍,白天串鄉理髮,晚間刻苦攻讀。他從理論學習中,逐步認識到要起來革命,才能推翻舊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他決心追求新的生活,準備投身於火熱的革命鬥爭。
1929年,蘇維埃運動在通城各地興起。此時,黃全德年屆弱冠,青春煥發,他與黃袍地區的劉永康、方如炎等一起,跟隨中共湘鄂贛邊特委特派員沈國楨(蒲圻人)活動於鄂贛邊境,發展革命組織,並參與組建了通城縣暴動委員會、農民赤衛軍第九大隊。

1930年黃全德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

1931年初,通城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下轄六個區蘇維埃,他任第一區(黃袍)蘇維埃主席。他曾兩次領導蘇區人民進行土地改革,工作卓有成效,區里貧僱農每人平均分得土地2畝以上。

1933年6月至1934年,黃全德先後擔任中共通城縣委書記、崇陽縣委書記。1934年六七月間,湘鄂贛邊區發生了“六七月事變”,紅十六師受重大損失。9月,中共湘鄂贛省委副書記傅秋濤帶著一支七人組成的短槍隊開赴鄂東南,準備重建紅十六師。隊伍行進至通城、崇陽邊境、遇敵受阻。黃全德聞訊,立即親率一支游擊隊護送傅秋濤至通山冷水坪。
1935年,黃全德調任少共湘鄂邊中心縣委書記。

1936年,任中共湘鄂贛省委駐西北代表團組織部長。是時,湘鄂贛蘇區處於游擊戰爭的艱苦歲月,環境極其險惡,而黃全德一直戰鬥在幕阜山山脈北麓,活動於修水、平江、岳陽、通城、崇陽的廣大地區,為邊區各縣堅持革命鬥爭、鞏固蘇維埃政權立下了不朽功勳。這期間,他出生入死,數年如一日,路過家門而不入。通城縣國民黨當局對他恨之入骨,追捕其家屬,使得他全家有家不能歸,露宿山頭三載多,其妻羅風姐因貧病折磨致死,其二弟黃佛生因株連罪被槍殺於通城縣壙湖。所有這些並沒有使黃全德屈服,相反,他革命意志更堅定,七七事變後,他又踏上了艱苦卓絕的抗日征途。
1937年秋季,中共湘鄂贛省委與國民黨武漢行營達成合作協定。10月,黃全德奉命和曹德茂、潘際漢等到通山大畈建立新四軍大畈通訊處和中共陽(新)通(山)中心縣委,黃任宣傳部長兼通山縣委書記。
1938年8月,黃全德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與何功偉一道在鹹寧仙人墩組建中共鄂南特委,領導鄂南抗日運動。爾後,黃全德以特委宣傳部長的身份來到陽新、大冶開展抗日工作。當時在陽新後山、排市、龍港一帶駐有國民黨六十軍一八四師,他了解到該師師部參謀楊華是中共地下黨員,於是和楊取得聯繫,並在其幫助下,先後建立了中共排市區委、中共龍港區委、中共燕廈區委,為陽新地區開展抗日鬥爭,建立了比較鞏固的基地。
1938年12月,鄂南特委改建為中共通山中心縣委,1939年7月,重建為中共鹹寧中心縣委,黃全德兩次出任組織部長。
1939年間,張公廟是日偽軍司令部據點,築有土、石、水三道城池,而整個張公廟地區又是國民黨軍某部團長熊標的勢力範圍,這裡日、偽、頑勢力盤根錯節,非常複雜。黃全德來到此地,和黨組織派來的另一名女同志馮天仙(稱馮大姐)假稱夫妻,擺個小攤,並請來他的哥哥黃毓森開理髮店作掩護,在敵人的心臟里建立起地下聯絡站。在這險惡的環境裡,黃全德密切聯繫民眾,經常出沒於敵人的眼皮底下,偵查敵情,向黨組織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當時鄂東南地區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張曙光、李平、潘際漢等常來這裡與黃全德共同制訂計畫,研究戰略措施,開展鄂東南的抗日救亡運動。一次,黃全德外出執行任務,不幸被捕,被扣押在崇陽縣日偽“維持會”里。敵人用鐵絲將他捆綁,關進水牢,嚴刑拷問,但毫無所獲,後經組織多方營救出獄。出獄後,他害了一場重病,組織上仍安排他到張公廟據點醫治病傷,由馮天仙負責照料。時至今日,革命老人馮大姐還無限懷念地說:“黃全德為人樸實敦厚,說話細聲細氣,每到一處,就能與民眾建立魚水關係,常常幫民眾剃頭、挑水、做飯……同志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黃婆婆’,可是,在對敵鬥爭中,他堅強勇敢,能威懾敵人。張公廟養病時,夢囈中,還在喊著:‘殺敵!殺敵!’”
1940年1月,中共鹹寧中心縣委改為鄂南黨代表團,黃全德仍任組織部長。10月,黃全德和張曙光、李平、潘際漢等又一次深入敵人腹地,匯集於鹹寧寶塔州。寶塔州離日偽軍把守的鹹寧縣城不過七華里,黃全德等就在此地親自動手,壘起一幢以毛竹、蘆草、泥土為建築材料的新住宅。按預定計畫,來自漢口、武昌、鄂城、鹹寧、臨湘、岳陽五路20多人(全為共產黨員),舉行會議,莊嚴宣告鄂南抗日挺進隊正式成立。挺進隊最初僅擁有三支步槍、四支短槍、一挺機槍。黃全德以黨代表的身份,一直領導著這支隊伍。
挺進隊成立後的第一個晚上,黃全德等率領部隊,向鄂南山地進軍。當部隊急進到山路崎嶇的鹹寧石灰坳時,迎面竄來一股與日軍勾結的武裝土匪,黃全德即令隊伍就地埋伏。趁夜色,他一馬當先,智擒兩匪首,這時伏兵四起,匪眾一個個被解除武裝,俯首就擒。挺進隊旗開得勝,首戰告捷。經迅速整編(留下部分投誠人員),隊伍由出發時的20餘人,增加到40餘人槍。
當時,在溥圻金絲觀,日偽設立了一個稅所,並擁有一小隊武裝,占據了陸水南岸的交通要道,依託相隔僅一華里的日軍據點作保護,對南來北往的客商和民眾敲詐勒索,給日軍、漢奸通風報信,破壞抗日活動。面對這種情況,挺進隊決定來個虎口拔牙——夜襲金絲觀,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11月一天深夜,黃全德率領一個分隊,由北岸閃電般地渡過陸水,包圍了金絲觀,隨後翻越高牆,摸入稅所深院。此時,稅所所長狗急跳牆,從廁所鑽出院外,鳴槍向日軍報警。黃全德見此情景,敏捷地舉槍一扣,擊斃了這個企圖抵抗的頑固分子。據點裡的日軍被驚醒後,即向金絲觀瘋狂地撲來。黃全德臨危不懼,組織隊員們沉著應戰,邊打邊撤,隊伍沿原路涉水,迅速而又安全地撤回了陸水北岸。而陸水南岸,槍炮聲大作,日軍圍著金絲觀嗥嗥直叫,喧鬧了一整晚,直到翌日,餘波未平。自此,日偽再也不敢在此設立收稅所。
1940年底至1941年春,挺進隊在黃全德、李平等的指揮下,出沒於鄂南山地,神鬼莫測。他們在北至梁子湖畔,南達湘鄂邊境的廣大區域裡,鋤奸除暴,抗擊日軍,經過大小戰鬥數十次,隊伍逐步壯大,發展成為新四軍五師鄂南獨立第五團,擁有五六百人槍,是共產黨領導的鄂南第一支獨立的抗日武裝力量。
1940年12月,中共鄂豫邊區黨委決定,將鄂南黨代表團改為鄂南遊擊地委,黃全德繼任組織部長。1941年4月鄂南遊擊地委改建為中共鄂南中心縣委,黃全德任書記兼獨立團政委。
是年7月5日晚,鄂南中心縣委和獨立五團幹部在鄂城葛店夏家榜,由黃全德主持召開軍事擴大會議,部署攻打梁子鎮,以擴大樊湖抗日游擊根據地,準備迎接新四軍五師江北主力部隊過江。不料,其計畫被漢奸探悉,密報日軍。敵人迅速調動葛店、華容、樊口三處兵力,於次日凌晨一時許,包圍襲擊夏家榜。黃全德當即組織警衛連戰士和全體幹部奮起抗擊,擊斃日軍多人,但終因寡不敵眾,獨立團犧牲20多人,被俘18人,這就是抗戰時期發生在鄂南的有名的“夏家榜事件”。事後,據虎口逃生的目擊者陳述:黃全德被俘以後,殘忍的敵人用鐵絲穿著他的鎖骨,將他押解至漢口三陽路,投入死獄。面對著野獸般的敵人,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還帶著難友們衝擊獄門,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和《國際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惱羞成怒的日偽警憲,竟慘絕人寰地將他甩進警犬大房內,被裂身而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