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漿肉質灌木,株高25-35厘米,老枝灰褐色,木質化,嫩枝淡綠色,分支處有節間。
葉互動對生,2片葉位於基部合生。葉半月形,三棱狀,粉綠色至灰綠色;葉端狹窄,先端尖銳,葉尖微粉紅色,葉背有龍骨狀突起,側芽至葉腋伸出。葉長2.5-3.5厘米,寬0.3-0.4厘米,全株密被極細短絨毛。
花大,頂生,具短梗,單生或數朵間生,花莖3.5-4.5厘米。花瓣白色,花蕊黃色。蒴果肉質,種子多數。花期冬季。
近種區別
鹿角海棠與白絨玉屬的夕波( 學名: Corpuscularia lehmannii(Eckl. & Zeyh.) Schwantes)和 Corpuscularia taylorii (N.E.Br.) Schwantes在愛好者中及市面銷售上常被混淆。夕波葉較短,顏色為深綠色; Corpuscularia taylorii的葉較夕波長,但葉尖圓滑。
生長環境
鹿角海棠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乾旱,怕高溫,夏季注意遮陽,否則表面易起皺。冬季溫度最好不低於15℃。 適宜在排水良好、疏鬆、透氣性強的沙壤土中生長。
分布範圍
原生地位於南非西南部地區,種群分布地從納米比亞南部延伸到里希特費爾德的東北部。 中國有引進,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扦插:以春、秋季進行最佳。選取充實、成熟莖節,剪成8-10厘米的小段。插於微潮的沙床,室溫保持在21-25℃。扦插後15-20天生根,髮根前葉片會有嚴重褶皺,屬正常現象。待根長3厘米後即可移植盆栽。群生後生長速度加快。
播種:4-5月的春季採用室內盆播,發芽室溫為20-24℃,播種後10天左右發芽。幼苗根系細而淺,澆水需謹慎,最好使用噴壺噴灑。保持濕潤涼爽,一個月左右後可移苗。
栽培技術
基本管理
土壤:鹿角海棠養殖土壤以疏鬆透氣的沙土為佳,不一定必須是沙土,和其他多肉植物配土可以相同。
環境:鹿角海棠要放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養護,如果是新栽可在陰涼通風處緩苗。
澆水:鹿角海棠不用保持土壤長期潮濕,要保持土壤偏乾,所以澆水要適量,該種耐乾旱,不容易旱死,但是容易因為積水爛根。
四季養護
春季:每年春季換盆,並整株修剪,加入肥沃的泥炭土或腐葉土和粗沙組成的混合土壤,稍加噴水即可。春季生長期以保持盆土不乾燥為準,多在地面噴水,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
夏季:鹿角海棠夏季呈半休眠狀態,可放半陰處養護,保持盆土不過分乾燥。 但如果採取直射,則受到直射的葉片會發生缺水甚至灼傷,因蒸騰作用太為強烈,所以造成葉片開裂或者產生褶皺。建議夏季放置半陰處進行散射。每天日照時間縮減至2小時,同時澆水次數減少。
秋季:鹿角海棠在秋後開始繼續生長,每半月施肥1次。
冬季:鹿角海棠臨冬莖葉生長進入旺盛期,並開始開花。冬季室溫保持在15-20℃時,開花不斷。盆栽2-3年後,需重新扦插更新。
病蟲防治
鹿角海棠盆栽濕度過大時,常發生根結線蟲病,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進行防治。蟲害有介殼蟲危害,可用55%殺螟松乳油1500倍液噴殺。
主要價值
鹿角海棠植株常呈匍匐叢生狀,在歐美地區經常被用於盆栽或吊盆栽。綠色肥厚的葉片向外延伸,有很好的垂吊感。與其他品種的多肉植物合栽,也能起到很到的點綴作用。花季開花時,金黃鮮艷的花朵為盆栽增色不少,將它懸掛在室內,更顯生機盎然,凸顯出節日氣氛。
因其養護簡便,繁殖容易,習性強健,也被用於布置多肉植物主題園,是優良的觀賞花卉品種。
種群現狀
鹿角海棠棲息範圍狹小。其源生地長期受到過度放牧的威脅,導致灌木密度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同時因牲畜踐踏而引起的土壤侵蝕。許多能夠對多漿植物形成的灌木被破壞,致使這些多肉植物完全暴露於外界環境中,並且以極快的速度下降。實地考察表明鹿角海棠的種群數量減少是由畜牧導致的。(2015年)
保護級別
被列為南非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2015.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