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灶薄殼米

鹽灶薄殼米

加工脫殼煮熟,取其塊肉就叫薄殼米。 鹽灶人加工薄殼米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技術上也不斷改革。 鹽灶薄殼米回加工技術獨特,且地處蓮花山南麓,水質清冽,加工出來的薄殼米,顆粒朱紅,鮮嫩可口著稱。

薄殼,又名鳳眼,是生長在海灘泥沙里的貝殼類軟體動物,呈長圓形,淺褐色,象蟶,其殼比蟶小而薄,故名。加工脫殼煮熟,取其塊肉就叫薄殼米。這也是馳名遠近的土特海味,故有“鹽灶薄殼米”之美稱。
鹽灶薄殼米

薄殼分野生和人工養殖兩類,人工養殖的薄殼粒子較大,塊肉肥厚,於每年夏至即可播苗養殖。選擇潮勢水流較急的海灘為佳。薄殼在泥沙里生長繁殖,長出“磴絲”,顆粒間互相繫結,一串串密密麻麻地結成一片,象網一樣把成片灘涂覆蓋著。每年大暑至霜降是撈取季節。撈取薄殼應於退潮時帶著網靴(工具),網靴咀系鐵齒,潛入兩三米深的水中,抵塗面,將薄殼撈割入網靴里,提上,用腳伸進網靴里攪拌排去泥沙,就叫鮮薄殼。
加工薄殼米要經過幾個工序:一是脫“磴絲”,把一串串的薄殼裝進盛滿清水的桶里,用竹製曲尺形的工具——“薄殼絞”,在桶里不停地繞圓圈攪拌,絞脫去“磴絲”;二是浸漂,把脫去的“磴絲“的薄殼倒入灰缸浸去雜質;三是上鍋,水煮沸將薄殼倒入鍋里,用特製大竹筅攪拌,同時把爐火壓一邊,讓一邊旺火一邊弱火,把浮在弱火一邊的塊肉,用笊籬撩上倒進爐灶上的大笊籬,加鹽滷去水分雜質,叫“過籬”。裝進簍里即為成品。
鹽灶人加工薄殼米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技術上也不斷改革。過去採用80公分口徑爐鍋,操作技術也較古老。近年來改用110公分口徑大爐鍋,冷水、薄殼、鹽同時下鍋,鍋上不加蓋,又加重燃料和鹽的分量(每百斤薄殼配山草13斤、鹽15斤)。下鍋後即時邊加旺火邊攪拌。這一來既加強了沸水浮力,又減少了工序,大大提高了塊肉收成率。每100斤鮮薄殼可加工出20斤左右塊肉,一家加工爐灶每夜可加工7000至8000斤鮮薄殼,淨收塊肉1400至1600斤,比過去約增產了三倍,獲利甚豐。
鹽灶薄殼米回加工技術獨特,且地處蓮花山南麓,水質清冽,加工出來的薄殼米,顆粒朱紅,鮮嫩可口著稱。產品廠銷潮汕、深圳、香港等地。現鹽灶有近百家加工薄殼米爐灶。鹽灶人正為這一古老的傳統加工技術不斷改革、創新,拓開產品銷路,其前景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