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地鹼蓬

鹽地鹼蓬

鹽地鹼蓬(學名:Suaeda salsa),東北稱翅鹼蓬,河北稱黃須菜,內蒙古稱鹼蔥,為藜科鹼蓬屬的植物。 一年生草本,一般生於海濱、荒漠低處的鹽鹼荒地上,是一種典型的鹽鹼地指示植物。鹽地鹼蓬是江蘇沿海一線從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到長江口1000多公里的平原海岸淤灘上的優勢物種。 分布於歐洲、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青海、山西、浙江、東北、寧夏、內蒙古、陝西、新疆、江蘇、山東、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3,8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鹽鹼土、海灘及湖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圖片 圖片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綠色或紫紅色。莖直立,圓柱狀,黃褐色,有微條棱,無毛; 分枝多集中於莖的上部,細瘦,開散或斜升。葉條形,半圓柱狀,通常長1-2.5厘米,寬1-2毫米,先端尖或微鈍,無柄,枝上部的葉較短。團傘花序通常含3-5花,腋生,在分枝上排列成有間斷的穗狀花序;小苞片卵形,幾全緣;花兩性,有時兼有雌性;花被半球形,底面平;裂片卵形,稍肉質,具膜質邊緣,先端鈍,果時背面稍增厚,有時並在基部延伸出三角形或狹翅狀突出物;花葯卵形或矩圓形,長0.3-0.4毫米;柱頭2,有乳頭,通常帶黑褐色,花柱不明顯。胞果包於花被內;果皮膜質,果實成熟後常常破裂而露出種子。種子橫生,雙凸鏡形或歪卵形,直徑0.8-1.5毫米,常有黑色和棕色兩種種皮。黑色種子,有光澤扁球形;棕色種子周邊鈍,表面具不清晰的紋,常為螺旋狀,偶有紫紅色種子。花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歐洲,我國東北、 西北、華北及沿海各省有分布,在新疆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地區,生於鹽鹼地、河岸、湖邊。

主要價值

藥物性

據《本草綱目拾遺》介紹,性質:鹹涼無毒;功用:清熱、消積。有研究表明,鹼蓬提取物的甲酯化產物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幼苗的分離提取物也對機體具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醫學研究發現,鹼蓬屬植物種子油富含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且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具有降糖、降壓、擴張血管、防治心臟病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藥用效能。

食用價值

鹼蓬生長在荒野灘涂,遠離污染,生長過程中沒有使用化肥和農藥,其嫩莖葉營養成分豐富,味道鮮美,是備受青睞的無污染綠色食品,主要作為蔬菜食用。試驗分析發現,鹼蓬莖葉營養成分完整齊全,除富含脂肪、蛋白質外,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含量也很豐富。其鮮嫩莖葉中蛋白質含量占乾物質的40%,與大豆相當;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每100g鮮梢部分含有胡蘿蔔素1.75mg、維生素B2 20.10mg、維生素C78mg;還含有其它微量元素,如鈣、磷、鐵、鋅、硒等,其中許多指標都高於螺旋藻。鹼蓬中鈣、磷、鐵與核黃素含量都高於菠菜、番茄及胡蘿蔔等蔬菜;維生素C含量高於或相當於一般蔬菜;維生素B2含量為一般蔬菜的5~8倍;含Se量較一般食物高10倍左右。對野生鹽地鹼蓬的分析發現,鹼蓬汁中含有9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鈣、鎂、鋅、鐵、鎳含量豐富。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食用

本種提示

幼苗可做菜,北方沿海民眾春夏多採食;種子也可食用。

本種在產區內很普遍,常常隨產地生態條件的差異,植株的大小、顏色、分枝情況、花被裂片的形狀等都有很大變化。北川政夫(Kitagawa)在我國東北記載了除Suaeda heteroptera Kitag.之外,還有兩個與本種相近的種,遼寧鹼蓬S. liaotungensis Kitag.和光鹼蓬S. laevissima Kitag.其主要特徵是,兩者的花被均無延伸出的翅狀突出物,也無龍骨突,此外,前者的種子較大,直徑1.5-1.7毫米,表面有細點紋,後者的種子較小,直徑0.7-1毫米,無點紋。該2種我們均未找到典型的標本,然而,我們卻看到上述2者的主要特徵,往往都在本種內出現,因此在未看到前兩者的模式標本之前,暫作存疑。王薇等在東北草本植物志第二卷中,發表了S. heteroptera Kitag.的1變種var. tenuiramea Fuh et Wang-Wei,其模式標本形態特異,我們認為可能是一個畸形個體。

藜科·鹼蓬屬植物

鹼蓬屬(Suaeda Forsk. ex Scop.),藜科、鹼蓬族的一個屬,本屬共100餘種,分布於世界各處,生於海濱、荒漠、湖邊及鹽鹼土地區。中國共20種及1變種,主產於新疆及北方各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