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梁啓超十歲的時候,就要他去廣州應童子試。
當時從新會去廣州,水路要走三天。一船的人都驚呆了:所有人都比這個十歲的小孩大,有的甚至已經四五十。
吃飯的時候只有白米飯、蒸鹹魚,於是有人提議用鹹魚來作詩做對子。一船人都難住了:鹹魚這種普羅大眾的食品,難登大雅之堂,怎么作詩做得高雅起來呀?
梁啓超看看周圍的人都在犯難,於是率先說了一句:
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膠鬲和姜太公一樣,也是商朝人,只不過被紂王貶謫,不得不隱居賣魚,後來被周文王賞識提拔為相。)
同船的人再度震驚,個個聽得後背發涼,再也沒人敢小看這個小不點。後來的人評價梁啓超的這一句對聯:
“ 廣東鹹魚從此翻身,入風流儒雅一類了。 ”
詞意
鹹魚返生粵語讀音【haam4 jyu4 faan1 saang1 】,原本生(saang)字和身(sun)字讀音不同,但是香港電影為了適合內地需要,故此用鹹魚翻身替代。
現指:一個人正處於低靡期的階段時,突遇一些意外的機遇而出現的轉機或好轉,來比做鹹魚翻身。一般用鹹魚翻身形容人時,帶有貶義和諷刺色彩。鹹魚本來不能“翻身”,而說鹹魚翻身有起死回生、否極泰來的意思,指處境短時間內由壞變好。
一般來講我們在使用這個成語時想要表達的含義是對本已經不抱希望的事情,突然發生重大轉折,往期待的方向發展。
從字面解讀“鹹魚翻身”就有些莫名其妙了,給鹹魚翻一下身既不困難也不令人驚訝,完全和通常所要表達的含義無關。
如果把“鹹魚翻身”作為“鹹魚返生”的錯寫來理解,從字面意思來講就說得通了。本來已經死去,死掉又被醃成鹹魚竟然還能活過來,既驚訝又是好事。
套用
樓市紅火“鹹魚翻身”,老樓盤“起死回生”。 (2000年12月20日09:36北京晨報)
據國內報導,目前上汽已經派遣相關人員進駐煙臺車身廠進行接收準備工作,國產藍龍轎車很快就會全面推向市場,山東大宇項目即將“鹹魚翻身”。(《經濟參考報》2002/10/18)
因開局不錯,所以各家媒體毫不吝嗇地用了“鹹魚翻身”、“冬去春回”、“枯木逢春”等詞語來形容此次投連險高調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