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牛拉鼓

古時打仗,也以鼓為號,指揮作戰,故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 “噹噹噹噹”,清脆的小鑼如鳥在寂靜的山谷中嘶鳴。 有的敲社火鼓、有的敲“什樣景”,有的“輪擊”、有的“點擊”。

每逢喜慶佳節,秦都的牛拉鼓便奏響起來,那振奮人心的鼓點,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叫人激情滿懷。
行進中,“咚咚咚咚”的鼓聲,好似滾滾春雷響在遙遠的天際,沉重有力;“鏘鏘鏘鏘”的鐃聲,不緊不慢,悠然自得,如萬頃波濤拍擊海岸;“嗚嗚嗚嗚”的海螺,高昂清亮,似遠航的輪船,鳴響汽笛,飄逸灑脫。
牛拉鼓,直徑在五尺開外,因鼓之大,不便抬移,非用車載牛拉不可而得名。《詩經·大雅》中曾有“貴鼓維庸”的記載。“貴鼓”即是大鼓。古時打仗,也以鼓為號,指揮作戰,故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舉行大型慶典活動,採用這種鼓樂,秉承了秦漢雄風,體現了秦人的陽剛之氣。牛拉鼓表演場面宏偉浩大,除兩面直徑兩米左右、飾以龍鳳呈祥的大鼓之外,還輔以數面小鼓、馬鑼、大鑼、螺號和少則四五十副,多則二三百副的鐃鈸,再配以數十名綁子和絞子伴舞。鼓手穿對門襟白襯衫,外套黑背心,腰系綠色腰帶,黑褲黑鞋,頭裹白毛巾,斜挎一條紅綢帶(或寫著字的綬帶);梆絞舞者穿對門襟白襯衫,外套天藍背心;鐃鈸、大鑼、馬鑼、螺號敲擊者穿白色對門襟襯衫、黑褲、黑鞋、黑腰帶,頭裹白毛巾。
牛拉鼓演奏最有名氣的要算渭濱鄉的東南坊、兩寺渡和古渡鄉的西陽村三家,近年來他們不斷總結、提高、挖掘,使牛拉鼓這一古老藝術更加完美、引人。他們加入了陝西打擊樂協會,在陝西首屆農運會、省第二屆青少年運動會、省第二屆藝術節、世界旅遊日開幕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石頭河截流、電視春節晚會等全國、全省的重大慶典活動中演出,使數百萬人大飽眼福,為之傾倒、嘆服。
1989年9月,萬眾矚目的國際旅遊日和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在古色古香的秦王宮舉行。開幕式上,秦都牛拉鼓威震八方,贏得好評。“嗚——嗚---嗚——”三聲長長的螺號之後,兩頭挽著紅綢的秦川大犍牛拉著兩面大鼓緩緩出場。“咚---咚——咚——咚---”沉重的鼓聲如雷在天邊滾過。“呵——呵——呵——呵 ---”吼聲鋪天蓋地。150名鐃鈸手彎腰沖入場中,左手鐃鈸曲肘舉過頭頂,右手鐃鈸藏在身後,不見人頭,只見一片閃閃發光的銅器。猛然,“啊”地一聲吼,齊刷刷站起11路縱隊,刀切斧剁般地齊整,猶如出征前整裝待發的千軍萬馬。“三起三落”、“四環花樣”、“雙鈴”輪番敲擊。翻鐃,似火山噴發,雷霆電閃;對敲,如燕子掠過水麵;交替輪換,如同二部合唱、共鳴。天翻地覆的氣勢,壯觀宏傳的場面。轉入“四季花”,鐃鈸突停, “噹噹噹噹”,清脆的小鑼如鳥在寂靜的山谷中嘶鳴。
16副梆子和鉸子,這邊“梆梆梆”,那邊“哐哐哐”,優美的舞姿和著鑼鼓節拍舞動。動作協調、剛柔相濟、鬆弛有致、節奏鮮明、情緒激昂。
余俊傑、余凱兩兄弟鼓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互相照應,配合默契,時而在鼓上起舞,鼓槌上下翻挽,左右交擊,“單拋槌”、“雙拋槌”,叫人眼花繚亂;時而躍上鼓面,做出“霸王背鞭”、“回頭望月”、“金雞獨立”、“童子拜佛”等優美造型。站如泰山青松,動似浮雲流水,痛快淋漓,剛柔相濟。鼓點起伏跌宕,節奏鮮明,輕重緩急,張弛有致。
“平地雷聲牛虎鬥,萬人海洋魚龍突。”鼓鐃打出三秦雄風,舞姿展現太平盛世。數萬雙眼睛的焦點全聚集到這裡,從優美的造型、熱烈奔放的動作中,人們看到了秦人內心世界的博大、浩瀚,動作的剛毅、僳悍。
國內外觀眾一致喝彩叫絕,外國朋友激動地站起來高呼:“OK,OK!”
秦都牛拉鼓敲出了陝西人民的威風,表達了三秦父老的心聲。組委會向他們頒發了特別獎。
“沒有牛拉鼓成不了社火。”牛拉鼓又是鬧元宵、耍社火的前導。社火贏人不贏人,先看牛拉鼓敲得怎么樣。每逢喜慶佳節,各家社火、高蹺在街頭邂逅相遇,便不宣而戰。各家的隊員在鼓手的指揮下,全部使出渾身解數,力圖在氣勢、陣腳上壓倒對方。有的敲社火鼓、有的敲“什樣景”,有的“輪擊”、有的“點擊”。有的熱烈奔放,有的練達穩健。 “咚咚咚”的鼓聲如雷響, “嘣嘣嘣”的敲擊似雨點,鐃鈸手們則全神貫注瞅著鼓手,時而緊敲,時而翻挽,雙腕靈活翻動。近看,如採花的蝴蝶得意地掮動雙翅;遠瞧,如魚雷快艇划過江面,犁出兩道銀白色的浪花。剛勁有力,美不勝收。
每當這時,街頭上數萬名看熱鬧的男女老少全都陶醉在這驚天動地、山呼海嘯般的鑼鼓波濤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